“政壇教父”鐘士元——一個華人的混血之路
一個幾十年在港華人的最高代表,既獲得過英女王冊封的騎士最高榮銜GBE爵位,人稱“大Sir”,又曾被鄧小平斥為“孤臣孽子”。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一個殖民地老牌精英的復雜身份。
1997年7月1日,香港會展中心。
在董建華宣誓就職后,有一位八十歲的老者走上前臺,率領曾蔭權等特區行政會議成員,用很不純正的普通話,向董特首宣誓。這位老者,就是重返政壇、擔任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的鐘士元老爵士。
6月29日上午,進行回歸儀式彩排,當老爵士以極不靈光的普通話向董建華模擬宣誓時,便引得全場大笑,董建華更是一度笑得流淚。
為了幫助老爵士在7月1日那個莊嚴的場面上不致出錯,香港廣播處長專門送了一盒以普通話宣誓的錄音帶,讓他反復練習。他的同僚梁錦松更是主動請纓,擔任他的臨時普通話導師,即便是在交接典禮和宣誓儀式之間一個多小時的空隙時間,梁錦松都一直把他牢牢捉住,督促他苦練普通話版本的宣誓詞。
那短短的幾分鐘,老爵士終于順利“過關”。在隨后與國家領導人拍照留念時,走到他面前的江澤民突然用廣東話對他說:“你的普通話我聽得懂?!辩娛吭⒓从闷胀ㄔ捇卮穑骸爸飨膹V東話比我的普通話好?!币粫r間,引得身旁的人都大笑起來。
第二天,在前總督府舉行了香港大紫荊勛章的授勛儀式。鐘士元與安子介、霍英東等12人,獲得了回歸后香港的最高榮銜,從此可以在其英文姓名前加上“The Honorable”,及在姓名后加上“GBM”簡寫。
而早在1963年,鐘士元即被港府委任為太平紳士,1978年,他獲英國Knight Bachelor爵士銜,1989年,又獲GBE爵士銜。在大不列顛帝國的騎士勛章獲得人中,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微軟總裁比爾·蓋茨、長江實業李嘉誠以及后來的特首曾蔭權都只獲過KBE(爵級司令勛章),而鐘士元所獲得的GBE(爵級大十字勛章),比KBE級別要高,所以,他常常被稱為“大Sir”。
從“大Sir”到“GBM”,標示出鐘士元香港“政壇教父”的尊崇地位。
在港華人最高代言人
1917年,鐘士元出生于香港,父親是一個祖籍廣東佛山的鄉下小子,后來在港成為五金商人,其母親是這個五金商人的第三位妻子。23歲時,鐘士元以工程系惟一一名一級榮譽畢業生的成績,從香港大學畢業。1951年,在英國昔菲路大學取得工程學博士學位。1958年,在周錫年擔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時,鐘士元被任命為該會委員,從此開始了他四十余年的公職生涯。
鐘士元,這塊政壇的“老時鐘”,在他的身上,記錄了幾十年香港華人榮辱的關鍵時刻。
在香港的政治史上,鐘士元一度被稱為“永遠的臨時議員”。在殖民統治中,港英政府設置了行政、立法兩局,作為咨詢機構,向港督提供建議。由于港督對本地人不熟,因此在委任兩局議員之前,先以臨時議員試用。1965年,鐘士元成為臨時議員,做了三年多才“轉正”,是歷史上做得最長的一位臨時議員,因此,當時的財政司郭伯偉給他取了外號,叫“永遠的臨時議員”。
在鐘士元之前,周錫年是香港華人社會的領袖,也是香港行政局的首席華人議員。在當時,一般人都叫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為華人代表。由于港府的高級官員都是英國人,華裔人士根本沒有機會做到司級官員。政府要知道本土民情,主要是透過兩條途徑,一是兩局華人議員,一是在港工作多年的外籍大班。因而,被稱為華人代表的兩局議員,對港府的施政有很大影響力。周錫年作為行政局首席議員,也就是華人的首席代表,享有崇高的地位。
從1974年開始,鐘士元擔任立法局首席議員,一直到1978年。在1972年,他亦成為行政局議員,1980年,又被委任為行政局首席議員。鐘士元以雙料首席議員的身份,終于成為周錫年之后在港華人的最高代表。
“孤臣孽子”
代表華人在政治上發聲的鐘士元,曾因被鄧小平斥為“孤臣孽子”而留諸香港回歸史中。
在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前的幾年里,是兩國展開多輪拉鋸談判的關鍵時期。英國人試圖在談判中占據主動,以便最大程度地保護英人在港的利益;中國高層則堅持原則,在有關主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寸步不讓。兩相堅持中,港人的心態隨著談判進程的一波三折而跌宕起伏,并表現在股市漲落、港幣兌換美元等經濟領域。
作為華人在港政壇的第一號人物,鐘士元認為,兩國交涉,必得考慮港人的心情。在談判中,香港應該作為談判的第三方而出現。這種談判桌的“第三只腳”理論,引起了其時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秘書長魯平、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的不滿。
1984年6月21日,在許家屯的安排下,鐘士元與鄧蓮如、利國偉三人組團訪問北京。23日上午十時,在人民大會堂,鄧小平會晤了代表團。
據《香港回歸歷程:鐘士元回憶錄》記敘,“鄧小平先行發言,他在會談時態度顯得相當強硬”,鄧小平對三人說:“中英的談判你們是清楚的,這個問題我們會和英國解決,而且這些問題決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過去所謂三腳凳,沒有三腳,只有兩腳?!?BR> 鐘士元繼續與鄧小平談到港人的信心問題,并且表明自己發表意見,絕非為個人利益,因為他到“九七”之時,已經正好八十歲,不再會有任何要求。
但是鄧小平打斷他的話,說:“概括來說,你們說香港人沒有信心,其實是你們的意見,是你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信任?!弊詈筻囆∑秸劦礁廴酥胃鄣目尚行?,他說:“將來香港由誰來治理,我們有個界線,將來香港政府及其附屬機構的治理人員,主體上應是愛國者……他們的任務是把香港搞好?!编囘€強調,“中央不愿意在香港取一個銅板,所以做的事一定是好的,他們(香港人)的擔心是多余的?!?BR> 正是在這次會晤鐘士元和前一天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中,鄧小平提出了他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制度構想。
雖然遭受鄧公的訓斥,然而鐘士元一直認為,自己既然是港人代言人,就應該把他們的心聲、心情毫無保留地呈給中央,以供最高層參考。
董建華的護航人
鐘士元的在港地位并未因鄧公的斥責而被削弱,他一直擔任行政局首席議員至1988年退休。1992年,又先后被中央委任為港事顧問、預委會成員和特區籌委會成員,顯示出他在港的聲望與資歷。
據他本人在回憶錄中透露,1995年,鐘士元在北京舉行的預委會會議時,有一晚他單獨和魯平在慣常入住的港澳中心房間內討論一些事情。就在他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魯平忽然問他是否有意角逐首屆特首。
他告訴魯平,自己已屆七十八歲,年事已老,精力有限,倘若再年輕二十年,自己一定會積極考慮參選,但現在卻是“即使有心亦實在無力”,無論選舉成功或失敗,恐怕都負荷不起。
自己不參選,但鐘士元最終卻成為游說和協助董建華參選的關鍵人物。
在1996年1月,鐘士元在一次會面中,曾游說董角逐首任行政長官。董雖推辭,但表示會仔細考慮這件事。往后,他與董建華經常會面,談論籌委會及將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事宜。
1996年8月,董建華終于決定參選。9月開始,董組建了包括現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前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等人在內的核心助選班底,而鐘士元無疑是這一班底的領頭羊。他利用豐厚的政治人脈,為董建華積極拉票,終于確保董以高票當選。
次年,在董建華的力邀下,這位政壇大Sir又重新出山,出任行政會議召集人(相當于原來港英政府的首席議員),為董保駕護航。至1999年,他終于退出經營近五十年的政治江湖,其時,有香港傳媒送給他一幅漫畫:在他的卡通形象上,打著“真正退休”四個大字。也從此,香港的政治江湖里,不再有“元老”和“教父”。
在董建華宣誓就職后,有一位八十歲的老者走上前臺,率領曾蔭權等特區行政會議成員,用很不純正的普通話,向董特首宣誓。這位老者,就是重返政壇、擔任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的鐘士元老爵士。
6月29日上午,進行回歸儀式彩排,當老爵士以極不靈光的普通話向董建華模擬宣誓時,便引得全場大笑,董建華更是一度笑得流淚。
為了幫助老爵士在7月1日那個莊嚴的場面上不致出錯,香港廣播處長專門送了一盒以普通話宣誓的錄音帶,讓他反復練習。他的同僚梁錦松更是主動請纓,擔任他的臨時普通話導師,即便是在交接典禮和宣誓儀式之間一個多小時的空隙時間,梁錦松都一直把他牢牢捉住,督促他苦練普通話版本的宣誓詞。
那短短的幾分鐘,老爵士終于順利“過關”。在隨后與國家領導人拍照留念時,走到他面前的江澤民突然用廣東話對他說:“你的普通話我聽得懂?!辩娛吭⒓从闷胀ㄔ捇卮穑骸爸飨膹V東話比我的普通話好?!币粫r間,引得身旁的人都大笑起來。
第二天,在前總督府舉行了香港大紫荊勛章的授勛儀式。鐘士元與安子介、霍英東等12人,獲得了回歸后香港的最高榮銜,從此可以在其英文姓名前加上“The Honorable”,及在姓名后加上“GBM”簡寫。
而早在1963年,鐘士元即被港府委任為太平紳士,1978年,他獲英國Knight Bachelor爵士銜,1989年,又獲GBE爵士銜。在大不列顛帝國的騎士勛章獲得人中,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微軟總裁比爾·蓋茨、長江實業李嘉誠以及后來的特首曾蔭權都只獲過KBE(爵級司令勛章),而鐘士元所獲得的GBE(爵級大十字勛章),比KBE級別要高,所以,他常常被稱為“大Sir”。
從“大Sir”到“GBM”,標示出鐘士元香港“政壇教父”的尊崇地位。
在港華人最高代言人
1917年,鐘士元出生于香港,父親是一個祖籍廣東佛山的鄉下小子,后來在港成為五金商人,其母親是這個五金商人的第三位妻子。23歲時,鐘士元以工程系惟一一名一級榮譽畢業生的成績,從香港大學畢業。1951年,在英國昔菲路大學取得工程學博士學位。1958年,在周錫年擔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時,鐘士元被任命為該會委員,從此開始了他四十余年的公職生涯。
鐘士元,這塊政壇的“老時鐘”,在他的身上,記錄了幾十年香港華人榮辱的關鍵時刻。
在香港的政治史上,鐘士元一度被稱為“永遠的臨時議員”。在殖民統治中,港英政府設置了行政、立法兩局,作為咨詢機構,向港督提供建議。由于港督對本地人不熟,因此在委任兩局議員之前,先以臨時議員試用。1965年,鐘士元成為臨時議員,做了三年多才“轉正”,是歷史上做得最長的一位臨時議員,因此,當時的財政司郭伯偉給他取了外號,叫“永遠的臨時議員”。
在鐘士元之前,周錫年是香港華人社會的領袖,也是香港行政局的首席華人議員。在當時,一般人都叫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為華人代表。由于港府的高級官員都是英國人,華裔人士根本沒有機會做到司級官員。政府要知道本土民情,主要是透過兩條途徑,一是兩局華人議員,一是在港工作多年的外籍大班。因而,被稱為華人代表的兩局議員,對港府的施政有很大影響力。周錫年作為行政局首席議員,也就是華人的首席代表,享有崇高的地位。
從1974年開始,鐘士元擔任立法局首席議員,一直到1978年。在1972年,他亦成為行政局議員,1980年,又被委任為行政局首席議員。鐘士元以雙料首席議員的身份,終于成為周錫年之后在港華人的最高代表。
“孤臣孽子”
代表華人在政治上發聲的鐘士元,曾因被鄧小平斥為“孤臣孽子”而留諸香港回歸史中。
在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前的幾年里,是兩國展開多輪拉鋸談判的關鍵時期。英國人試圖在談判中占據主動,以便最大程度地保護英人在港的利益;中國高層則堅持原則,在有關主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寸步不讓。兩相堅持中,港人的心態隨著談判進程的一波三折而跌宕起伏,并表現在股市漲落、港幣兌換美元等經濟領域。
作為華人在港政壇的第一號人物,鐘士元認為,兩國交涉,必得考慮港人的心情。在談判中,香港應該作為談判的第三方而出現。這種談判桌的“第三只腳”理論,引起了其時國務院港澳辦公室秘書長魯平、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的不滿。
1984年6月21日,在許家屯的安排下,鐘士元與鄧蓮如、利國偉三人組團訪問北京。23日上午十時,在人民大會堂,鄧小平會晤了代表團。
據《香港回歸歷程:鐘士元回憶錄》記敘,“鄧小平先行發言,他在會談時態度顯得相當強硬”,鄧小平對三人說:“中英的談判你們是清楚的,這個問題我們會和英國解決,而且這些問題決不會受到任何干擾,過去所謂三腳凳,沒有三腳,只有兩腳?!?BR> 鐘士元繼續與鄧小平談到港人的信心問題,并且表明自己發表意見,絕非為個人利益,因為他到“九七”之時,已經正好八十歲,不再會有任何要求。
但是鄧小平打斷他的話,說:“概括來說,你們說香港人沒有信心,其實是你們的意見,是你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信任?!弊詈筻囆∑秸劦礁廴酥胃鄣目尚行?,他說:“將來香港由誰來治理,我們有個界線,將來香港政府及其附屬機構的治理人員,主體上應是愛國者……他們的任務是把香港搞好?!编囘€強調,“中央不愿意在香港取一個銅板,所以做的事一定是好的,他們(香港人)的擔心是多余的?!?BR> 正是在這次會晤鐘士元和前一天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中,鄧小平提出了他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制度構想。
雖然遭受鄧公的訓斥,然而鐘士元一直認為,自己既然是港人代言人,就應該把他們的心聲、心情毫無保留地呈給中央,以供最高層參考。
董建華的護航人
鐘士元的在港地位并未因鄧公的斥責而被削弱,他一直擔任行政局首席議員至1988年退休。1992年,又先后被中央委任為港事顧問、預委會成員和特區籌委會成員,顯示出他在港的聲望與資歷。
據他本人在回憶錄中透露,1995年,鐘士元在北京舉行的預委會會議時,有一晚他單獨和魯平在慣常入住的港澳中心房間內討論一些事情。就在他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魯平忽然問他是否有意角逐首屆特首。
他告訴魯平,自己已屆七十八歲,年事已老,精力有限,倘若再年輕二十年,自己一定會積極考慮參選,但現在卻是“即使有心亦實在無力”,無論選舉成功或失敗,恐怕都負荷不起。
自己不參選,但鐘士元最終卻成為游說和協助董建華參選的關鍵人物。
在1996年1月,鐘士元在一次會面中,曾游說董角逐首任行政長官。董雖推辭,但表示會仔細考慮這件事。往后,他與董建華經常會面,談論籌委會及將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事宜。
1996年8月,董建華終于決定參選。9月開始,董組建了包括現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前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等人在內的核心助選班底,而鐘士元無疑是這一班底的領頭羊。他利用豐厚的政治人脈,為董建華積極拉票,終于確保董以高票當選。
次年,在董建華的力邀下,這位政壇大Sir又重新出山,出任行政會議召集人(相當于原來港英政府的首席議員),為董保駕護航。至1999年,他終于退出經營近五十年的政治江湖,其時,有香港傳媒送給他一幅漫畫:在他的卡通形象上,打著“真正退休”四個大字。也從此,香港的政治江湖里,不再有“元老”和“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