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銀行的十年命運——一顆金融心臟的混血跳動
一座矗立在中環的金融大樓,成為最能體現香港經濟張羅的晴雨表。這一由蘇格蘭人創立的百年銀行,十年里經歷了跌宕起伏,也由純粹的英國人掌控,變成了華人大班全面領銜。
匯豐大樓與中銀大廈的風水暗戰
在香港太平山下的金融商業中心區——中環,聳立著許多宏偉的建筑。坐落于皇后大道中1號的匯豐銀行總部大廈,如同一艘等待起飛的宇宙飛船,而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之一。
建筑師諾爾曼·福斯特的大膽設計,為這個城市帶來了建筑美學上的最大聲譽,直到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崛起,才稍稍被比下去。
那段關于匯豐與中銀建筑美學的比拼,早已超越了英國人福斯特與華人貝聿銘之間的較量,更多是被賦予了中英誰將主導香港經濟的意義。
曾經耗資10億美元之巨興建的匯豐銀行大樓,是香港的地標建筑,與它的前身、上海外灘的那座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大樓一樣,都被視為英殖民主義的象征。
這一由蘇格蘭人創立的銀行,由于在近代中國,它是英國資本控制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構,又曾領導對華貸款的各國銀行團,提供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貸,在中國人的眼中,從來是經濟侵略的代名詞。
1985年,貝聿銘在興建中銀大廈時,覺得一定要使鄰近的匯豐大樓這一殖民統治標志相形見絀,以展示“中國人民的抱負”。果真,他后來利用極小的地盤和區區1.3億美元的資金,興建了那座充滿了鋒利棱角的大樓。
在風水師如律師一樣無處不在的香港,陽光照在中銀大廈的玻璃上然后反射到匯豐大樓的墻上,這被風水師解釋成是劈向匯豐的刀子。為了維護自己的風水,匯豐銀行在樓頂架起了兩門大炮,直對中銀大廈,以破兇煞。
當然,這種兩相較量,并沒有兩敗俱傷,匯豐繼續領跑,中銀也生意興隆,共同支撐起香港的經濟繁榮。
如果仔細考察各家銀行的資本來源,香港的金融版圖,堪稱世上最為復雜的混血系統。三個不同背景的發鈔銀行,來自全球各地的二百多個金融機構,競相向往來于此、膚色各異的主顧們延攬業務。
華人大班領銜
1865年3月和4月,匯豐銀行分別成立于香港和上海, 如果從HSBC的全稱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來看,它幾乎就是一家中國銀行的名稱。
與1997年前相比,現在的匯豐銀行也實際上像是一家中國銀行,盡管它在世界上的重要都會都有業務。
雖然這座大樓的結構用鋼件是在英國制造的,玻璃、鋁制外殼及地板是在美國制造的,服務設施組件則是在日本制造的,但是,站在這座高達 178.8米 的海外“混合制造”大樓前,就會發現每天進出大樓的匯豐員工多為說著廣東話的香港本地人,歐美人僅是人群中的點綴。
匯豐銀行有句著名的口號可以很好地詮釋這種景象:“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痹谙愀?,匯豐擁有的18032名員工當中,超過90%是香港人。
尤其重要的是,至2007年,匯豐手握大權的董事會高層幾乎全部由華人大班擔任,在匯豐董事會3+1的管理架構中,已由土生土長的香港本地人鄭海泉擔任主席,馮國綸和史美倫擔任副主席,他們構成了匯豐的“三駕馬車”,只有英國人邵高銘擔任總裁兼行政總裁;而在“九七”回歸前,其董事會的頂端全部為英國人。目前,以鄭海泉、梁高美懿為代表的本地人,更是已經進入了母公司匯豐控股集團23名總經理的名單。
“匯豐的政策一向是以最理想的人選來擔任最適當的職務,而不論國籍和種族,當然匯豐的人事變動也是希望能實現本地化?!编嵑H诮邮懿稍L時說。鄭是匯豐創立133年以來首次擔任亞太區董事局主席的華人,也是在匯豐集團內職位最高的華人。
鄭海泉并無特殊背景。他于1948年出生于一個6口之家,父母為水果小販。自1978年進入匯豐銀行,他的晉升是一步一個腳印,1986年成為匯豐首席經濟研究員,1995年任匯豐總經理并隨后進入董事會,1998年調任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2005年接替艾爾敦成為亞太區主席。
堅信中國市場
1995年6月號的美國《財富》(Fortune)雜志,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 的文章,談論到大量港人移民海外現象及選舉制度等等,認為香港前途暗淡。一般認為,該文代表了西方對香港回歸后的普遍看法。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九七”之后沖擊香港的,是經濟而非政治問題——剛剛回歸的香港,喘息未定,就迎頭遇上18個月的“亞洲金融危機”。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狙擊戰后,港府才終于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渡過了危機。
這場世紀大戰,讓香港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匯豐也未能幸免。
1998年,香港經濟不僅沒有繼承1997年5.3%的增長,反而呈現出5.1%的倒退,當年匯豐銀行凈利潤下降了46%,這在匯豐140年的歷史上是跌幅最大的一年,以致當時的匯豐董事會用“艱辛的一年”來形容,而1998年的匯豐口號也改為“與你并肩,邁向明天”。
不過,由于早就意識到香港的經濟必然會隨中國內地的騰飛而共榮,匯豐對自己的前途并未失去信心。
香港回歸前一年,時任匯豐主席的英國人施德論和行政總裁艾爾敦就聯名簽發的年報序言表示:“那些對香港前途表示懷疑的看法,實在是欠缺充分的理由……我們認為香港最燦爛和光輝的日子正展現在眼前,香港的未來亦充滿了卓越的商業發展機會?!?BR> 那一年,匯豐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將上海分行遷往浦東,并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加上年底批準的大連分行,它在內地擁有了7家分行和三家代表處。
1998年,匯豐武漢代表處又升級為分行,深圳分行推出人民幣業務,重慶代表處開業。
“匯豐從來沒有間斷過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即使在金融危機那樣困難的時期也沒有絲毫動搖。我們一直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會給香港和匯豐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事實證明,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也在挑戰中得到鞏固?!眳R豐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回憶說。
2007年4月,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開業,目前在內地共有員工2500人,其中有95%的人才來自于本土。在過去5年時間,匯豐在內地的總投資額高達50億美元,遙遙領先于其它外資銀行。
按照匯豐的計劃,未來幾年的發展重點將放在中國內地及在內地增設網點,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在內地的分支機構網點達到40至50家,是現有規模的一倍。
回首十年,“九七”前西方的猜測顯然是一種“杞人憂天”。有香港人士說,與其它內地的大城市相比,香港更像是一個受寵的孩子,享受了從CEPA到大型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的多項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和很多地方不同,港幣的發行由渣打銀行、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分別完成。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一些具有殖民統治色彩的元素從港幣上漸漸消退,新式樣的鈔票大批進入流通市場。
截至2006年底, 匯豐銀行不僅繼續保持本港最大發鈔銀行的地位,還在當地擁有319家支行,在香港成年人口當中,有四分之三擁有該行的個人戶口。
在香港太平山下的金融商業中心區——中環,聳立著許多宏偉的建筑。坐落于皇后大道中1號的匯豐銀行總部大廈,如同一艘等待起飛的宇宙飛船,而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之一。
建筑師諾爾曼·福斯特的大膽設計,為這個城市帶來了建筑美學上的最大聲譽,直到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崛起,才稍稍被比下去。
那段關于匯豐與中銀建筑美學的比拼,早已超越了英國人福斯特與華人貝聿銘之間的較量,更多是被賦予了中英誰將主導香港經濟的意義。
曾經耗資10億美元之巨興建的匯豐銀行大樓,是香港的地標建筑,與它的前身、上海外灘的那座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大樓一樣,都被視為英殖民主義的象征。
這一由蘇格蘭人創立的銀行,由于在近代中國,它是英國資本控制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構,又曾領導對華貸款的各國銀行團,提供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貸,在中國人的眼中,從來是經濟侵略的代名詞。
1985年,貝聿銘在興建中銀大廈時,覺得一定要使鄰近的匯豐大樓這一殖民統治標志相形見絀,以展示“中國人民的抱負”。果真,他后來利用極小的地盤和區區1.3億美元的資金,興建了那座充滿了鋒利棱角的大樓。
在風水師如律師一樣無處不在的香港,陽光照在中銀大廈的玻璃上然后反射到匯豐大樓的墻上,這被風水師解釋成是劈向匯豐的刀子。為了維護自己的風水,匯豐銀行在樓頂架起了兩門大炮,直對中銀大廈,以破兇煞。
當然,這種兩相較量,并沒有兩敗俱傷,匯豐繼續領跑,中銀也生意興隆,共同支撐起香港的經濟繁榮。
如果仔細考察各家銀行的資本來源,香港的金融版圖,堪稱世上最為復雜的混血系統。三個不同背景的發鈔銀行,來自全球各地的二百多個金融機構,競相向往來于此、膚色各異的主顧們延攬業務。
華人大班領銜
1865年3月和4月,匯豐銀行分別成立于香港和上海, 如果從HSBC的全稱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來看,它幾乎就是一家中國銀行的名稱。
與1997年前相比,現在的匯豐銀行也實際上像是一家中國銀行,盡管它在世界上的重要都會都有業務。
雖然這座大樓的結構用鋼件是在英國制造的,玻璃、鋁制外殼及地板是在美國制造的,服務設施組件則是在日本制造的,但是,站在這座高達 178.8米 的海外“混合制造”大樓前,就會發現每天進出大樓的匯豐員工多為說著廣東話的香港本地人,歐美人僅是人群中的點綴。
匯豐銀行有句著名的口號可以很好地詮釋這種景象:“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痹谙愀?,匯豐擁有的18032名員工當中,超過90%是香港人。
尤其重要的是,至2007年,匯豐手握大權的董事會高層幾乎全部由華人大班擔任,在匯豐董事會3+1的管理架構中,已由土生土長的香港本地人鄭海泉擔任主席,馮國綸和史美倫擔任副主席,他們構成了匯豐的“三駕馬車”,只有英國人邵高銘擔任總裁兼行政總裁;而在“九七”回歸前,其董事會的頂端全部為英國人。目前,以鄭海泉、梁高美懿為代表的本地人,更是已經進入了母公司匯豐控股集團23名總經理的名單。
“匯豐的政策一向是以最理想的人選來擔任最適當的職務,而不論國籍和種族,當然匯豐的人事變動也是希望能實現本地化?!编嵑H诮邮懿稍L時說。鄭是匯豐創立133年以來首次擔任亞太區董事局主席的華人,也是在匯豐集團內職位最高的華人。
鄭海泉并無特殊背景。他于1948年出生于一個6口之家,父母為水果小販。自1978年進入匯豐銀行,他的晉升是一步一個腳印,1986年成為匯豐首席經濟研究員,1995年任匯豐總經理并隨后進入董事會,1998年調任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2005年接替艾爾敦成為亞太區主席。
堅信中國市場
1995年6月號的美國《財富》(Fortune)雜志,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 的文章,談論到大量港人移民海外現象及選舉制度等等,認為香港前途暗淡。一般認為,該文代表了西方對香港回歸后的普遍看法。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九七”之后沖擊香港的,是經濟而非政治問題——剛剛回歸的香港,喘息未定,就迎頭遇上18個月的“亞洲金融危機”。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狙擊戰后,港府才終于擊退“金融大鱷”索羅斯,渡過了危機。
這場世紀大戰,讓香港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匯豐也未能幸免。
1998年,香港經濟不僅沒有繼承1997年5.3%的增長,反而呈現出5.1%的倒退,當年匯豐銀行凈利潤下降了46%,這在匯豐140年的歷史上是跌幅最大的一年,以致當時的匯豐董事會用“艱辛的一年”來形容,而1998年的匯豐口號也改為“與你并肩,邁向明天”。
不過,由于早就意識到香港的經濟必然會隨中國內地的騰飛而共榮,匯豐對自己的前途并未失去信心。
香港回歸前一年,時任匯豐主席的英國人施德論和行政總裁艾爾敦就聯名簽發的年報序言表示:“那些對香港前途表示懷疑的看法,實在是欠缺充分的理由……我們認為香港最燦爛和光輝的日子正展現在眼前,香港的未來亦充滿了卓越的商業發展機會?!?BR> 那一年,匯豐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將上海分行遷往浦東,并在上海經營人民幣業務,加上年底批準的大連分行,它在內地擁有了7家分行和三家代表處。
1998年,匯豐武漢代表處又升級為分行,深圳分行推出人民幣業務,重慶代表處開業。
“匯豐從來沒有間斷過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即使在金融危機那樣困難的時期也沒有絲毫動搖。我們一直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會給香港和匯豐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事實證明,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也在挑戰中得到鞏固?!眳R豐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回憶說。
2007年4月,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開業,目前在內地共有員工2500人,其中有95%的人才來自于本土。在過去5年時間,匯豐在內地的總投資額高達50億美元,遙遙領先于其它外資銀行。
按照匯豐的計劃,未來幾年的發展重點將放在中國內地及在內地增設網點,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在內地的分支機構網點達到40至50家,是現有規模的一倍。
回首十年,“九七”前西方的猜測顯然是一種“杞人憂天”。有香港人士說,與其它內地的大城市相比,香港更像是一個受寵的孩子,享受了從CEPA到大型國有企業到香港上市的多項優惠政策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和很多地方不同,港幣的發行由渣打銀行、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分別完成。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一些具有殖民統治色彩的元素從港幣上漸漸消退,新式樣的鈔票大批進入流通市場。
截至2006年底, 匯豐銀行不僅繼續保持本港最大發鈔銀行的地位,還在當地擁有319家支行,在香港成年人口當中,有四分之三擁有該行的個人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