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浩茫連廣宇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慈欣(左)向著名導演劉鎮偉贈送《三體》 (CFP/圖)
多年以后,我還會記得看完《三體》的那個秋夜,我走出家門,在小區里盤桓。鉛灰色的上海夜空幾乎看不到幾顆星星,但是我的心中卻仿佛有無限的星光在涌動。這是一種奇異的感受,我的視覺、聽覺和思維都好像被放大、重組和牽引,指向一個浩瀚的所在。
即使沒有光污染,身在北半球中緯度的我,也不可能看到半人馬座。但是在《三體》之后,我卻覺得自己與那看不見的星系中子虛烏有的三星有了一種近乎真實的關系。
從一開始,劉慈欣就被人視為硬科幻的中國代表。要知道,這是一樁吃力不討好的活,在微小化、朋克化和奇幻化的當今世界科壇,相當不與時俱進。但大劉仿佛是下定決心要為中國科幻補課一般,執著地用堅實的物理法則和潮水一般的細節為我們打造全新的世界。這些世界卓然成形,栩栩如生地向我們猛撲過來。
這是一部多重旋律的作品:此岸、彼岸與紅岸,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織成中國文學中罕見的復調。故事的核心竟然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文革”。當主流文學漸漸遠離了這個沉重的話題,大劉竟然以太空史詩的方式重返歷史的現場,用光年的尺度來重新衡量那永遠的傷痕,在超越性的視野上審視苦難、救贖與背叛。這一既幻想又現實還科學的中國版天路歷程,瘋狂而冷靜,沉重而壯闊,絕望而超脫。“文革”僅僅是《三體》的起點。我個人認為,其中最精彩的是以虛擬游戲方式展示的三體世界歷史。三體星系由于擁有三顆太陽,其不規則運動使得三體文明的生存條件極為嚴酷。為了應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環境,人們隨時可以將自己體內的水分完全排出,變成干燥的纖維狀物體,以躲過完全不適合生存的惡劣氣候。對于這一個極為奇幻的想象世界,大劉充分發揮了他在硬科學上的特長,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