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農民的還給農民——成都城鄉統籌改革7年邏輯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成都7年的改革實驗至少在第一個問題上給出了答案。
責任編輯:吳立波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瓊 杜蕾
編者按:
一場被媒體譽為“最徹底”的戶籍改革,發生在并不是最有錢的城市——成都。
改革設計的方案是,農民可以自由進城,并不需要以放棄土地——包括承包地與宅基地——為代價。而城里人,也可選擇自由下鄉。
為什么成都能做這樣一個被認為需要極大投入的改革?
成都的說法是,“沒花多少錢”。因為并非是在一夜之間要填平城鄉之間的鴻溝,而是一場持續投入了7年的統籌改革。
投入的錢從何而來?
訣 竅在土地。這個土地并非“補政府”,即用來幫助政府支付改革的成本,而是“補農民”,幫助農民增強選擇的底氣。當政府創造了條件,讓農民集中居住所騰出 來的宅基地可以入市交易,也就是讓農民最值錢的財產能夠自由變現,農民就擁有了選擇的權利與實現的可能,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賣地進城。
土地改革能支撐戶籍改革的關鍵,在于當地政府對現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大膽突破,讓以往必須通過征地才能入市的農地直接入市。
但幸運的政策即將到期,成都土地產權改革如何走向,令萬千想從土地掘金的人密切關注。
而對政府來說,這樣一場改革意味著拿刀砍自己的腳——若農地能自由入市,則政府這個土地的獨家供應商將遭遇無數農民對手,靠征地-賣地來實現的土地財政將無處可依。
本期“成都戶改”專題,將從本次戶改政策如何出臺、成都如何以土地改革支撐戶籍改革、政府如何自戒土地財政之癮等方面,全面記錄這場大變化。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改革,必須要回答兩個問題: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成都7年的改革實驗至少在第一個問題上給出了答案。
起源:一把手親自抓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檢驗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
“一個地方政府,能把一件事做七年,它一定是做對了什么。”吳建瓴,成都大學城鄉協調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說到此時眼睛發亮。
早在2003年,成都就把統籌城鄉作為整個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