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垃圾填埋場相伴的青春
在廣西柳州市立沖溝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有一群與垃圾打交道的年輕人。
在廣西柳州市立沖溝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有一群與垃圾打交道的年輕人。
12月3日早晨,初冬的陽光溫婉和煦,在清澈的柳江河邊,清晨的空氣清新宜人。記者走進距離柳江邊不遠的填埋場,帶上8層口罩,走到了垃圾填埋區里,但仍感覺到自己被惡臭團團圍住。
業務股股長韋開仕走在記者前邊,他沒有戴口罩。走到填埋場的最深處,填埋司機老劉大老遠就跑過來和韋開仕擁抱一番,記者只能遠遠地看他們燦爛的笑臉,無心聽他們在交流些什么。大風揚起的塵土著實令人窒息,記者只好退出“核心”區域,喘息片刻再深入。韋開仕說,他很敬重一線填埋司機,能夠切身體會他們的辛苦。有司機告訴他,每天下班離開時換下工作服回到家洗好幾遍澡,可還是覺得身上有臭味。他們不敢坐公交車回家,怕別人嫌棄。
2004年從廣西大學機械專業畢業的韋開仕已經在這里工作了6年。他說,剛開始,那種惡臭會讓人惡心得恨不得把腸子都吐出來。但他的工作必須每天與垃圾“親密接觸”:負責垃圾填埋技術指導工作,在倒放垃圾之前先鋪一層防滲膜,倒放垃圾后再壓上一層土,如此循環。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定的技術指標。故每天他都要如此“深入”到垃圾堆里好幾次。漸漸地,也就習慣了這種氣味,現在的他完全可以在這片臭氣熏天的土地上“自由呼吸”了。
2007年大學畢業的劉波和陶娟秀,主要工作是對污水處理的整個流程進行監控和檢測,技術含量較高。污水處理場設在垃圾填埋區的旁邊,填埋場里垃圾滲濾液流入污水處理場的調節池,經過生化、物化、納濾3個系統的處理,達到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后再排出。劉波說,立沖溝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技術水平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他在大學里學的是環境工程專業,垃圾處理工作與他的專業對口,在這里有他的用武之地。
在填埋場長期工作的有10多名高校畢業生,大部分是80后,他們在大學里學的基本都是機械和環境工程專業。他們工作的地方在遠離柳州市中心20多公里的柳江縣里雍鎮立沖村,這里沒有寬帶網絡,手機信號也不是很好,報紙到了他們手里,往往都成了幾天前的“舊聞”了。他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常年從事垃圾場管理、垃圾填埋技術指導、設備維修、污水處理等工作,將自己的青春默默地奉獻在了這里。
對于當初的選擇,他們認為,現在垃圾填埋和處理基本都是機械化工作,很多新技術不斷引進和應用,這讓他們所學的專業能夠得到學以致用。如果選擇別的工作,就意味著改行,所學的專業就荒廢了。
在垃圾填埋場工作的年輕人
在柳州市立沖溝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韋開仕走進填埋區。
韋開仕(右)和填埋工人一見面便擁抱一番。
韋開仕(右二)走在填埋區里。
韋開仕(左)和同事在鈉濾車間對污水處理流程進行監控和檢測。
劉波(左)、韋開仕在交流。
劉波(右二)和同事們走在即將填埋垃圾的土地上。
網絡編輯:mer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