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國模式的“慢性病”

如果把既有的中國模式當作試驗的對象而不是迷信的對象,則可說,這個模式多年里承受著極其緊迫的更新換代的壓力,得動深層手術才行。

責任編輯:戴志勇

中國的“國富”格局,在強勢體制群里屬于最強勢的一檔。“民窮”的格局在同樣制度群里也屬于最低檔次。

如果把既有的中國模式當作試驗的對象而不是迷信的對象,則可說,這個模式多年里承受著極其緊迫的更新換代的壓力,得動深層手術才行。

(向春/圖)

2010年10月底公布的“十二五規劃”,提出“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背后有其深層張力和動力,即:中國模式延續二十余年后,早已面對三項基本困難,承受著內外兩個方面的結構性壓力。

從2008年年底開始,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模式遭遇的困難加速放大,這是“急性病”。中國本身政治經濟方面的結構性原因,是“慢性病”。這兩種病若不大力調整,極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的源泉逐漸萎縮。“規劃”提出的擴大內需這劑藥,大致對癥。但實際操作中,到底會下多重的藥,還要看對病癥的理解究竟有多到位。

出口將長期堪憂

中國GDP增長依賴于兩個大輪子:出口與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是基礎建設的大項目。這兩個輪子近年越來越大。

另一個輪子是國內居民消費,比重弱小,且持續下滑。

依靠出口貿易提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即“東亞模式”。這種發展戰略通常被稱為“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出口國政府往往通過種種政策工具,大力扶植本國出口產業,同時對外國產品設置或明或暗的障礙。

在金融風暴前的五六年間,中國的出口額年增長幅度達25%。國民收入年增長率中,如果把出口對國內消費及投資連鎖反應算進去,50%要歸功于出口貿易的拉動。出口的年度增長率每下降10%,就會把全國GDP的年增長幅度拉下2%到2.5%。未來幾年,除非改變嚴重依賴出口貿易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略,否則很難維持高于7%的增長。

可惜,全球市場景氣不再。何時能重返高消費高需求的樂園,樂觀的人不多。發達國家大多皆陷入公共和私人的嚴重債務困境,政府負債總額在1990年占GDP總額的近60%,到2015年,預計將攀升到120%,在一代人的時間里翻一番。2010年年中的希臘債務危機,就把整個歐元區攪得人心惶惶,希臘的債務也就占該國GDP的115%;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