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暗面”,我看到暖陽
尊敬的南方周末編輯:
您寄來的書我前幾天收到了,非常感謝您。是學校的收發室出了問題,所以耽誤了三個月,書才到我手中??墒撬鼇淼们∈菚r候。
適逢學校評選優秀大學畢業生,我把林林總總的申報材料和獲獎證書交了上去,等到的仍是個落選的結果。如同去年評選國家勵志獎學金一樣,系里的一切獎項永遠先考慮頒給黨員,這條不成文的規矩成了我面前跨不過去的坎——沒人在乎你有沒有考第一,沒人在乎你是否參與足夠多的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是你否有那個政治背景。
有同學悄悄向我提起:“要多多和發展黨員的老師們套近乎。”要怎樣“套近乎”? 是我做的不如那些黨員嗎?
我以為做好自己、追求真知才是正道,我以為讓自己變得比其他同學優秀就能有資格入黨,可是沒想到為此還要專門去討好一些人,更沒想到會因為缺少這個背景,使得一次又一次的評選由于同一個原因被刷下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是我剛剛知道評選結果的那個中午,我對評選結果并不意外,卻是一如既往的灰心。
看著書名——《生活的暗面》——我心里的沉重又多了幾分。我猜想這也許是一本赤裸裸展示生活真相的書吧?
于是帶著滿心的防備去讀,可是一頁頁地翻著,卻越發地豁然與沉著。明白這世間一些行為、人群關系、意識理念存在的合理性,不必要的抱怨、指責和擔憂就會相應減少。
“社會世界中各個部分之所以存在,都僅僅是因為那些人們所樂意接受并賴以行動的觀念所致。”我眼中的所謂“不公平”,也許是其余人都認同的存在。那么,我一再地抱怨就顯得實在多余了。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不再處于被動的境地。
喜歡英國作家懷特說的話:“治療悲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學習一些東西,當你受到打擊經歷挫折,從骨子里顫抖,看到你的世界被摧毀,體驗你的榮譽的世界被踩進下水道,發生這些事情之后,你要學的只有一件事,學習世事為何如此變化,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唯一可以讓人心永不疲憊,永不疏離,永不后悔的事情。”
這亦是社會學意識的體現。面對困境、失落,讓它成為一種必要的磨礪,讓自己在這之中汲取積極的因子。哪來的所謂絕對的壞事,有的只是不夠主動積極的人。
這個學期恰好開了社會學的課程,到課者寥寥,老師不停在講臺上念課本,每節課間例行點名,老師解釋道:“因為是開卷考試,拉不開差距,所以將按照平時的考勤來將學生區分開。”學習一門知識,以到課率來評價學生掌握它的程度,聽起來未免荒謬??墒菫楹芜@樣一個內涵豐富的學科都無法引起同學們的興趣?也許是我們求知的欲望在日益鈍化。
我將《生活的暗面》與教材對比著學習。明顯感覺出個中區別。我們所學的社會學更像一種強制灌輸的概念,老師在講臺上念,學生在講臺下聽。這之間不存在任何互動,沒有觀點的交鋒,只有單向的傳輸。于是老師說的、課本寫的,就自然而然成為學生觀念中默認的正確觀點。
這與社會學本身尊崇的理念就是相悖的。有哪件事的評價是唯一的?我們必須給它一個結論嗎?在許多學科中都是如此,學生習慣了這樣的被動接受,知識便成為了一種強行的給予??偸怯刑嗟亩ㄕ?,太少的質疑。
而《生活的暗面》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代替教科書中堆砌出來的生澀詞條,以一種更易令讀者接受的方式闡述社會學意識方式,讓人恍然明白原來這些生活瑣事里藏了那么多值得推敲的道理。舉例、闡述作者認為可能的幾種發展趨勢、討論其他的可能性、猜測結果,但避免做出任何武斷的定論。喜歡每章最后的“三思而行”小版塊,留下一連串的問題,等待讀者從書中、更多的是從生活中去探尋答案。
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解答,無所謂對與錯。我們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合上書頁以后還能引起人久久思考的書。知識的傳播必須與思考共存,無法引起共鳴和探討的知識難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考研自習室里閱讀著《生活的暗面》,有研友路過身邊,問:“這是你們專業課參考書嗎?”我搖搖頭,她便丟下一句:“那你還看?!”
我們學習必須帶這么強烈的目的性嗎?專業書之外的閱讀都是在浪費時間嗎?那么如果我說這本書上的內容其實是每一個專業都必須要用到的呢?
可是當時我卻沒有反駁??佳胁皇俏ㄒ坏某雎?,但努力是一種必須要有的狀態,無論對任何事情。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細節能夠引發人的思考,想來這段學習生活真是種享受。在《生活的暗面》,我看到更多的是暖陽,是一種知識與見解融會貫通后的豁然開朗。我愿意無條件相信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暗面》,邁克爾·施瓦布著,北京大學出版社。為南方周末“中國夢·全民悅讀”活動贈書)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