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不能化“神奇”為“腐朽”國學論壇背后的困惑
田浩也不認為國學必然導致落后:“不僅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現代化的挑戰,西方傳統文化也一樣。用‘先進’、‘落后’來衡量傳統文化,未免失之于簡單化?!?/blockquote>責任編輯:平客 李邑蘭 實習生 趙大偉
安陽考古發掘元老石璋如辭世后,臺灣“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印發了訃聞,封面紫紅燙金,內里文字也貌似儒雅考究。
就是這樣一份簡簡單單的訃聞,卻被“中研院”歷史研究員宋光宇挑出了一大堆毛病——顏色錯誤,訃聞底色應該是白色;訃聞的開頭稱“顯考”不妥,能稱“顯考”必須在下葬之后,沒有入土之前只能稱“亡父、先嚴”;“護喪妻”一說不妥,《朱子家禮》中亡者的妻子稱為“主婦”,而“護喪”指的是喪事的總干事……
大陸人普遍認為臺灣地區完整地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然而,在廈門大學和筼筜書院日前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國學論壇”上,宋光宇卻不以為然:“如果以《朱子家禮》為標準考察臺灣的訃聞,就一個字,亂。”
為了說明臺灣的訃聞亂相,宋光宇還展示了一些他認為很怪異的訃聞,其中一份訃聞,家屬為表明逝者的政治立場,訃聞封面特意選擇了綠色。
兩岸同文同種,但在這次論壇上,兩岸學者在衣著上卻一目了然——不少臺灣學者著立領對襟的傳統服裝,大陸學者則大都西裝革履;在國學研究方向的展現上,兩岸學者也有明顯的區別,臺灣學者的話題往往具體而微,深入生活細節;大陸學者更關注“大問題”。
“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在廈門舉辦前后,南方周末與方太集團聯合主辦的“青竹簡國學論壇”也如期舉行,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劉東描述了他所感受到的國學熱——現在他和他的同事每天都會收到講學邀請,下至幼兒園,上自國家行政學院,還有無數著名企業,而且付費不薄。按照劉東的說法,這次國學熱的主要動力來源于民間,下層推動上層,暗合了孔子的話,“禮失求諸野”。
11月27日至28日,首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在廈門舉行,臺灣高雄師范大學經學研究所鄭卜五身著唐裝出場,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鄧洪波則西裝上陣。 (廈門筼筜書院/圖)
新娘不用向新郎父母下跪
宋光宇的“訃聞”發現當場引起了爭議,有大陸學者開玩笑說,宋是典型的小題大做。宋光宇成了在場記者圍追堵截的對象,次日,廈門電視臺還專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