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胡同臺妹的眼省視兩岸同胞
毫無疑問,絕大多數大陸人都很關心臺灣。盡管兩岸“血濃于水”,但真正相互了解卻很少,一般人都是通過各自的大眾媒體看對方,新聞話題的設置必然受到政治制度和市場秉性的雙重影響,對現實有選擇有扭曲勢所難免。
責任編輯:劉小磊
毫無疑問,絕大多數大陸人都很關心臺灣。盡管兩岸“血濃于水”,但真正相互了解卻很少,一般人都是通過各自的大眾媒體看對方,新聞話題的設置必然受到政治制度和市場秉性的雙重影響,對現實有選擇有扭曲勢所難免。
有鑒于“大陸人在對臺灣充滿熱情的同時,又對臺灣全然的不了解”,旅滬兩年的臺灣青年廖信忠寫了一本《我們臺灣這些年》(重慶出版社,2009),介紹自1977以來臺灣社會轉型前后的經歷。從中,我知道了1994年發生的千島湖事件的不當反應對兩岸關系的深重損害;從“階級斗爭”和“文革”過來的我,感同身受地體察到臺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殘忍和領袖崇拜的荒謬。但是,總的來說,廖信忠的書對臺灣是知識性的介紹,對我們的“生活經驗值”和思維方式沒有太多的挑戰性。
《從臺北到北京》,宮鈴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0年11月,32.80元
而從2004年起相繼在京滬駐點采訪,2006起定居北京,在大陸媒體工作的女記者宮鈴所寫的這本《從臺北到北京》,正如它的副標題所說,道出的是一個“胡同臺妹眼中的大陸”。它記錄的是一個臺灣資深女記者在大陸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思,大陸的社會當然是最主要的經歷素材,但是你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臺灣人”筆下的大陸,她的興奮點,她的憂慮與惶惑,她的歡樂與向往,在在體現了臺灣社會長大的女子與大陸環境成長的人們不同的思維習慣和行事風格。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且不說兩岸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傳承的路徑有別,更重要的是,畢竟臺灣的經濟發展比大陸早“起飛”二三十年,市場經濟的規則已經全面建立,而大陸仍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
但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兩岸分治60年,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形成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的深層差異,他們眼中心底只有“身份”的不同,想當然地認為海峽兩岸“同文同種”就該“心往一處想”,習慣于以己度人,而不知如何換位思考。所以,宮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