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錘下的寶島一村
上半年蓋房子,下半年扒房子。這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頭一年,三亞市的兩件大事。
責任編輯:王剛 實習生 王媛媛
上半年蓋房子,下半年扒房子。這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頭一年,三亞市的兩件大事。
2010年9月20日下午,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這里曾經集中了大片小產權房,如今已成廢墟。 (張杰/東方IC/圖)
2010年12月8日,海南三亞,海螺村一處違章建筑前,農民工至今未要回自己的血汗錢。 (炎炎/東方IC/圖)
三亞“鐵錘”行動預計持續一年,拆除違建面積共計400萬平方米,抵得上2009年新房銷售面積的4倍。 (張杰/東方IC/圖)
海南,這個幾千年雜草叢生的流放地,一度為廣東母親嚇唬孩子所用,“再哭就把你扔海南島”。
可現在,土地不再是泥巴,而是遍地黃金。
托“國際旅游島”的福,不到一年,三亞的房價,拈帶著水泥、磚頭,嗖嗖翻倍往上漲。北緯18度的陽光和海岸,1919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日漸成為投資者眼中稀缺而不可再生的資源。
當市區的海景房賣到均價每平米3萬元的時候,三亞的執政者們再也坐不住了,他們決定鏟除那些瘋狂生長沒有邊際的違章建筑,為三亞創造更大的財富。
2010年7月,一項命名“鐵錘”的行動出臺,旨在消滅三亞市經年累月的違章建筑。行動預計持續一年,拆除面積共計400萬平方米,抵得上2009年新房銷售面積的4倍。截至2010年12月8日,三亞市已拆違78萬平方米。
上半年蓋房子,下半年扒房子。這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頭一年,三亞市的兩件大事。
7月15日,三亞市市委書記江澤林宣布,“把違章建筑這個‘毒瘤’堅決鏟除”的時候,田獨鎮的山營村里,東北人正忙著蓋房子。他們并不覺得政府會動真格的。
那股蓋樓的熱情,就跟當年毛主席號召“人多力量大”后,大伙鉚足了力氣生孩子似的。這年房地產奇熱,去年三四毛一塊的磚頭,今年就漲到七毛四。水泥廠出臺了限購令,每次僅售一車水泥,好幾百輛車等著,排一天的隊也就只能拉一回。
一棟棟高樓茁壯成長,最高達十層。
這個曾經以農耕維生的村莊,到了21世紀,既有的貧乏的經濟模式已經徹底改變。比起種田,村民們更愿意選擇當房東的生活,他們靠賣地致了富,每平米少說一兩千;或者跟東北人合作,他們出地,東北人出資,修好的房子出租,四六分成。
村里六十來戶人家,地基本出讓了,剩一兩戶村民把地大塊撂著,生了銹的鐵門上大字寫著“土地合作”。
2010年11月,哈爾濱人邱天剛把新房子的瓷磚砌好,發現他們家的外墻上被漆上一個黃色的數字。說不清什么時候,他所在的山營村,房子被一棟不落地編了號。“計劃生育”終于來了——違章建筑得通通打掉,一點迂回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flying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