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種子”來信
今天上午,我帶著本期《南方周末》參加單位的例會,期間,報紙被幾個老同事紛紛傳閱,嘴里不時在嘟囔著:“小崔,這報紙怪好的,跟其他的不大一樣”。
讓我心里一陣竊喜,可是,例會一結束,大伙帶著自己的“小份”走了。煩人!
轉念一想,這不正是各位編輯想要看到的結果嗎?——傳播思想,傳播理念,擁有常識而不占有常識,捍衛真理而不征服異己!
又一想:2006年冬,我第一次在學校報亭購買《南方周末》。至今,我已經積攢了一大堆的《南方周末》。為何不把這一堆的“收藏品”,分而散之呢?
我愿做一棵蒲公英的種子,為《南方周末》的廣播,盡自己的一份心意。
編者附言:
崔士懿讀友:
這些天,廣州也非常冷。而你的來信,讓我們倍感溫暖。
我們收到類似“表揚信”也不少。比如,上海一位退休干部說:“我1998年當人大代表,就有人建議我訂你們的《南方周末》,這是我自費訂閱的為數不多的報刊之一,一直訂到現在。十余年中,貴刊對我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和作為一個民主黨派領導的參政議政幫助頗大。我周圍關心國家大事的人幾乎都訂你們的報紙。”
有時也不好意思將這類“表揚信”公之于眾。一位網友就曾留言:南周也喜歡別人吹捧自己,很看不慣。
歷史似乎總在重演,一些表述何其相似。請看江藝平老師《那些不可復制的往事》的一段話:
http://www.zprce.cn/content/31019
曾經有讀者表達過不滿:既然叫讀者評報,就應該專門挑刺,何必每期夾帶些贊美之辭,也不避吹捧之嫌?“編者的話”回曰:如果你了解我們跋涉泥濘的艱辛,就會理解我們為什么對鮮花如此珍愛。
有時會聽到類似南方周末今不如昔的說法。在今天,想來讀者不一定比從前的遜色,開門辦報更有以往不可比的便利優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倘能集思廣益,勝出前輩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呵呵,感謝您非常有耐心地讀到這里。如有任何意見與建議,歡迎您來信:nfzmreview@gmail.com。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