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萬地質移民,十年搬遷,耗資千億,只為安全居所——1.5個“三峽”,如何搬得動?

如果計劃順遂,這可能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工程,與以往任何一次工程移民不同,這一次卻是主動向大自然妥協。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如果計劃順遂,這可能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工程,與以往任何一次工程移民不同,這一次卻是主動向大自然妥協。對于多災多難的陜南地區而言,“它足以與廢除幾千年來的農業稅政策相提并論”。

2010年8月,7·18安康泥石流災害公祭現場,正是這場災難促發了陜西省搬遷的念頭。 (CFP/圖)

百萬千億,破釜沉舟

“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條件最危險的農民搬出來。”

8天后的2011新年,陜西省陜南地區三市28縣240萬人的大移民搬遷工程將正式拉開序幕。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字,遠超三峽移民的150萬規模。

早先的12月7日,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體規劃》)才獲得陜西省政府常務工作會議原則通過,也首度為外界所關切。

陜西省政府政務公開辦公室官員并不諱言,“所謂原則通過意味著細節上仍需修改,但最終的規劃稿會很快出臺。”

本報獲得的11月份新近完成的規劃初稿顯示,這項搬遷計劃堪稱宏偉:從2011-2020年的10年間,陜南的漢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縣計劃搬遷240萬人,超過三個市總人口的1/4,搬遷建筑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投資總規模超過1100億。

規劃首要的搬遷對象是受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或其他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村莊,“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條件最危險的農民搬出來”。

如果計劃順遂,這可能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工程,與以往任何一次人為工程移民不同,這一次卻是主動向大自然妥協。

不久前,陜南地區剛遭遇一場“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災害,在方案原則獲批的那次省政府常務工作會議上,代省長趙正永就感慨,“一個村子二十多人瞬間就被埋了,很痛心。”

趙正永提到的村子即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2010年7月18日晚,該村遭遇泥石流災難,12人死亡,17人失蹤,兩百多年安然無虞、延續九代的山村林家大院被深埋進了四十余米的泥石流下。

為了杜絕悲劇重演,搬遷規劃承諾:新建筑的選址必須首先保證安全的地質與水文條件,有較豐富的可開發土地和耕園地,還要便于居民出行,解決水電等基礎設施。

而為了鼓勵240萬村民心甘情愿地搬離故土,規劃還附加了一份更美好的遠景,“通過搬遷,新的住址確保每個行政村有衛生室;全面解決群眾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上學問題;爭取每個搬遷戶有1個以上的勞動力接受勞務輸出培訓或技術培訓;每個移民安置地區將通廣播電視、通電話…&helli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