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管理13億人的營養?
工作人員加起來不足50人,這究竟是兩個什么樣的機構,為何公眾對其推出的強化食品普遍不信任?其間又裹挾著哪些利益?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工作人員加起來不足50人,這究竟是兩個什么樣的機構,為何公眾對其推出的強化食品普遍不信任?其間又裹挾著哪些利益?
公眾不買強化食品的賬,很大原因是強化食品缺乏“嚴肅而公開的決策程序”。 (CFP/圖)
50人“管理”13億人
很難想象,中國13億人的營養需求由這兩個陌生的機構在管理,更難以想象的是,兩個機構的工作人員加起來不足50人。
在北京木樨地北里甲11號樓國宏大廈的B座20層,有三間挨著的辦公室,辦公室不大,卻意義特殊,21位工作人員承擔著全國人民營養改善的重任,這里是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 (簡稱 “營養中心”),自2001年12月6日成立至今已近十年。
“最多的時候也就20個人,現在確切說來只有14個,還有7個人不坐班。”營養中心審批辦公室負責人張雪靖說。
這些年來,逐漸為公眾熟知的強化大米、食用油、面粉、嬰幼兒食品等均出自這里。為了推廣這些強化食品,該中心主任于小東“每年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在天上飛來飛去”。
如果不是近期媒體大肆報道的“鐵強化醬油”(以下簡稱“鐵醬油”),另外一個機構——食物強化辦公室 (簡稱 “強化辦”)不會為公眾所熟悉。
強化辦下設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負責組織和推動食物強化的研究、應用、產業化和宣傳教育,其最主要的項目是推廣鐵醬油。據了解,強化辦的工作人員也在20人左右。
公眾營養中心主任于小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營養中心成立之初就做了系統的規劃,依據為國家每十年制定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