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通脹的上中下策
宏觀調控通脹應該是央行的主要任務(甚至可以是惟一任務),發改委就不要插手了,發改委的價格管制只能是越幫越忙而已。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杜蕾
要是能遵循這樣的上策的話,通脹對我們反而是好事:國內產品供應增加,實際財富也相應增加,我們的GDP增加就不僅是名義的增長,而是實質的增長了
11月份的通脹率毫不意外地跨過了5%的紅線,人們對如何控制通脹越發地敏感起來。
搞清楚這次通脹的起因是有效地控制通脹的前提。首先強調一點——不能把通脹統統歸咎于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當然,美聯儲這種只掃自家門前雪,然后把雪堆到別人家門口的近乎無賴的量化寬松政策,對我們的通脹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量化寬松壓低了美國債券的長期利率,使得來自美國的錢取代來自日本的錢,成為世界套利資金的一個大源頭,也就是熱錢。這股熱錢炒高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給其他貨幣帶來升值的壓力。而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通過影響我們的進口價格,推高了我們的通脹,同時升值的壓力帶來更多的套匯資金,也增加了我們通脹的壓力。
但是,量化寬松從進口渠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