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誰是資產泡沫下的那個蛋?
吳敏,生于1970年代,曾供職于多家媒體,前路透社金融分析師,現關注中國資本市場,為香港知名媒體研究員。
這是一個繁榮的時代。
收入劇增、通貨膨脹、房價失控、股市迭創新高,中國大地似乎遍地黃金。
但是,這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年代。
也許,我們已經徘徊在泡沫破裂的邊緣,也許我們還能在未來的幾年中繼續享受泡沫,但是,最后等待我們的將是經濟蕭條后的失業。
資產泡沫已經給我們的未來埋下了太多的隱患。雖然很多人已經在這輪泡沫中獲益,但是,如果中國資產泡沫破裂,那肯定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梢钥隙?,資產泡沫繁榮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多贏,但下跌肯定是共輸。對于新興市場來說,這就是宿命。
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的情況證明了這個結局,香港也沒有逃脫,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更是重蹈覆轍。相信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也很難例外。
資產從來都是資本的寵物。資本如果沒有能在資產升值中分到一杯羹,資產貶值肯定會殃及資本。當然, 這只是對社會整體來言,即使是1929年華爾街大崩潰,也有利弗摩爾賣空大發其財的個案。
毋庸多言,相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居民的購買力來說,中國目前的資產價格已經浮起泡沫。目前的股價已經很難稱其為理性,而現在的房價,很多中國百姓即使終其一生,也很難在一些大城市找到安身之所。
即使如此,中國房價的上漲并沒有因此而止步?,F實就是這樣殘酷: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2007年6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7.1%,漲幅比上月高0.7個百分點;環比上漲1.0%,漲幅與上月持平。
中國房價的這種上漲,短期內也很難看到盡頭,至少目前還沒有這種跡象。當前中國人口紅利剛剛釋放、人口結構以需求為主、經濟周期仍在路上,加上人民幣資產仍是全球資金追逐的對象,中國的房價可能還會風雨兼程,沖向泡沫的頂峰。
而中國的股市,經過短期大幅調整后,目前似乎已經重拾升勢,新高正在迭創,5000點也是近在咫尺。而且,從目前情況看,后市很難有繼續回調的跡象。
這就是市場。市場的趨勢一旦形成,短期內將不會以人的意志逆轉。市場永遠會比你想像中漲得高,當然,下跌時,也永遠會超出你想像中的低,它絕不會躺在人們所認為的價值上不動。
不過,市場永遠是公平的。對于那些望“房”興嘆的中國居民來說,你不要詛咒那些貪婪的房地產商,你也不要仇視那些見錢眼開的銀行,更不要眼紅那些不顧自身財務結構的有產者。
對于在股市上踏空的投資者來說,你也不必興嘆目前的指數新高,也不要垂涎別人的盆滿缽滿,更不要羨慕別人排著隊撿錢的非理性癲狂。
總有一天,當市場達到自己的頂峰而逆轉時,你將會看到這些房地產商紛紛破產,也將見證這些銀行被壞賬壓垮,也將看到許多投資者在退潮時裸奔,當然,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購房者也將血本無歸。
對于沒房的中國居民來說,如果你沒能在房價上漲上分到一杯羹,那么房價下跌你也未必就有好運。房價下跌,銀行壞賬增加、信貸緊縮、經濟蕭條、國民收入減少,或大量失業,即使那時,房價大幅縮水,但由于居民資產縮水、收入銳減、社會信心嚴重受挫,誰還會有錢買房,誰還敢買房?
以香港太古城為例,1997年香港房地產市場最紅火的時候,平均房價約為每平方米9萬港元,2003年這個價格降到了每平方米2.8萬港元。即使這種跌幅,仍無人問津。
很遺憾,與唱空房價的理論家聲稱的相反,房地產的交易紀錄從來都不是“天價地量,地價天量”。無論是東南亞金融危機,還是香港都證明了這一點。以香港為例,1997年房價的最高峰時,房市交易量達到17.2萬套,但是在房價劇烈下跌的1998年,交易紀錄就迅速下滑到8.5萬套。
房價、股價本來就是經濟周期的結果,在一個經濟周期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必然對房地產在內的資產產生巨大的需求,反之亦然。近年來中國房價的上漲,也不是空中樓閣。自2001年來,中國經濟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推進下,進入新一輪經濟周期,作為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房價肯定不會缺席這場“盛宴”。
中國經濟的增長仍處于上升通道,貨幣升值還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第一步,雖然資產價格未必完全與實體經濟同步,但是在中國經濟這種強勁增長的背景下,中國房價有何理由反向背離實體經濟?
而且,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來看,一般資產泡沫破裂,接踵而至的都是貨幣危機,然后是通貨膨脹,資產價格縮水。即使你現在小有積蓄,到那時也將被外部沖擊的通脹吃掉。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資產泡沫破裂引崩的經濟蕭條中失業或破產,還有一些人會死里逃生,甚至反敗為勝。如果,你非要假設自己是這些覆巢之下的奇卵,那就祝你好運。
對于中國政府來說,如果在目前資產價格還未釀成大禍之前,亡羊補牢,控制住資產價格的漲幅,并提高居民收入來夯實資產,這當然是幸事。否則,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是雙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