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坐標】新“中國價格”——中國錢,北京鎊
在制造業,“中國價格”是低價的代名詞,而在投資市場上,“中國價格”=令西方人都咋舌的高價。天差地別的秘密,就在于貨幣攪動的財富魔方。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瓊
在制造業,“中國價格”是低價的代名詞,而在投資市場上,“中國價格”=令西方人都咋舌的高價。天差地別的秘密,就在于貨幣攪動的財富魔方。
“中國花瓶”震驚了全世界。
2010年11月11日,倫敦遠郊一處小小拍賣行,一件乾隆琺瑯彩“吉慶有余”花瓶以5160萬英鎊成交(折合人民幣約5.5億元),高出拍賣行此前的評估價40倍。這是中國乃至亞洲藝術品迄今為止的全球最高成交價。
拍賣行老板班布里奇從未見過如此陣勢,激動得連拍賣槌都敲壞了,而瓷瓶的一位委托人休克在拍場上。
從英國媒體刊發的現場圖片來看,在不足100平米的拍賣會現場,競拍者幾乎清一色的華人面孔,最后的得主也是一位通過電話委托競拍的神秘中國買家。
這次拍賣引起了有關“瓷器愛國主義&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