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不存,“北大倉”焉附?
在103萬平方公里的東北黑土區上溝壑縱橫,如不及時治理,黑土層40-50年后或將流失殆盡,中國最肥沃的產糧地危在旦夕?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在103萬平方公里的東北黑土區上,溝壑縱橫已經成為和林海雪原一樣的典型景觀,這是一個危險的征兆,如不及時治理,黑土層40-50年后或將流失殆盡,中國最肥沃的產糧地危在旦夕?
黑龍江省平均每年流失黑土大約2-3億立方米,每年因水土流失減產糧食20億-40億公斤。 (CFP/圖)
一道算術題: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那么形成1米厚的黑土需要多少年?答案是4萬年。如果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流失,那么1米厚的黑土流失殆盡需要多少年?答案是100年。
這不僅僅是道數學題,而是東北黑土地上正在上演的殘酷一幕,而且,留給人類的時間已經沒有100年。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下文簡稱松遼委)的數據顯示,目前黑土區坡耕地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平均80-100厘米降到了20-40厘米,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蝕速率,如不及時治理,40-50年后大部分黑土層將流失殆盡。
這是一個箭在弦上的時間表,中國最肥沃的土地危在旦夕。
黑土病了
滿目蔥蘢的風光甚至讓人產生錯覺,認為一切還好。
二十年前,林場職員王峻峰走在吉林省梨樹縣的山坡上,一腳踩下去,松軟的黑土層會沒過腳脖子,“青煙繚繞的,能聞到樹的香味。”沒有多少文化的他憶起當年仍詩意滿滿。
二十年后,當年的柞樹林大半已被漫山遍野的玉米茬子取代。此時,已是梨樹縣水保站站長的王峻峰,主要任務是帶領大伙在莊稼地里筑田埂,在侵蝕溝里建谷坊,盡可能地留住日漸稀薄的黑土地。
這個位于我國黃金玉米帶上的產糧大縣,地變薄了,想要找到一把黑土已經變得艱難。在孟家嶺、蘇家村、何家村等多個村莊,撥開田里的積雪,映入眼簾的色彩和黃土高原已無二致。
梨樹縣色彩的變遷不過是可感知的案例之一。事實上,每年0.3-1厘米的流失速度并不易為人發覺,尤其夏天,滿目蔥蘢的風光甚至讓人產生錯覺,認為一切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