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上山,良田下海,“受損的是耕地質量”18億畝紅線危變

各省紛紛出臺土地整理置換指標允許有償流動的政策后,發達地區向山區購買指標,山區通過毀林造地等方式獲得經濟利益的鏈條屢見不鮮。

責任編輯:朱紅軍 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18億畝耕地紅線因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

占補平衡政策如何扭曲?又將如何復歸本位?

(CFP/圖)

“占補”怎能“平衡”

“雙方各取所需,受損的是耕地質量。”

毗鄰武漢的產糧大縣湖北嘉魚,正上演一場遷村騰地的大行動。

過去一年,通過復墾農民整村騰出的宅基地,推平數百畝杉木林,嘉魚縣官橋鎮已建成了一個全新的15000畝“精品油茶”基地。鄰近的渡普鎮、潘家灣也將在今年開始遷村騰地。

建設新耕地并非僅為增加糧食生產,更瞄準了背后巨大的經濟利益。根據國土部門“占補平衡”政策規定,新增耕地可按比例換取本地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積指標,則將通過省一級國土部門,統一核算。“占補平衡”的本意“用一畝地,造一畝地”,“是為了保證耕地紅線的安全,并解決經濟發展與用地不平衡的矛盾”。浙江省國土系統一位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坦言,但現在,被扭曲的“占補平衡”正構成對中國耕地安全的嚴重威脅。

在各省紛紛出臺土地整理置換指標允許有償流動的政策后,發達地區向山區等欠發達地區購買指標,山區通過毀林造地等方式獲得經濟利益的鏈條便已屢見不鮮。

這位國土系統的官員說,2002年4月,浙江省實施的“山海協作工程”,其內容之一即由麗水、衢州等欠發達的多地地區為杭州、寧波等市完成新增耕地指標,“雙方各取所需。欠發達縣市獲得不菲的有償調劑收入,發達地區則獲得大量的建設用地指標,惟一受損的是耕地質量。”

類似的指標交易在浙江可謂由來已久。溫州瑞安市政府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2001年,瑞安就曾花6000多萬元從浙北的桐鄉、海鹽等地購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標4000多畝,而當時瑞安出讓的建設用地地價已近每畝10萬元。同一年,瑞安先是將幾個重點工業園區所在鄉鎮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