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也須人文熏染
元旦,無意間看到了馮其庸先生《懷念鄧云鄉兄》一文,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對鄧先生學識淵博與治學嚴謹的敬佩,以及他對老友的追思哀傷。
網上搜索時,發現鄧云鄉先生竟是我校(上海電力學院)教授,我有些吃驚。因為我所在的上海電力學院是一所很普通的工科院校,雖然幾位老教授甚是有名,但都是做工程科學的,不曾料想鄧云鄉先生在此執教鞭三十余載,直至生命的盡頭。
回想起高中語文課上過一個多禮拜的紅樓專題,看87版的電視劇《紅樓夢》,片頭的學術顧問就是鄧先生。為了更好地了解紅樓,老師又推薦了鄧先生的《紅樓風俗譚》,上汪曾祺先生《胡同文化》課,說到老北京,老師又讓我們看鄧先生的《舊京散記》,正是鄧先生的這些書,讓我的語文課不再乏味,又多增長了些有關紅樓/民俗的知識。
只是今日,先生已遠去十一年了,校園里沒有任何關于鄧云鄉先生的記憶,以至于我們這些學生從不知曉校園里曾經有這樣一位學術造詣頗深的牛人。我們抱怨過學校沒有“大師”,現在看來不是沒有,只是沒人告訴我們。對我們這樣一所工科院校而言,文科的修養缺乏一直都是極大的困擾。倘若能夠繼承好鄧先生學術和精神上的遺產,想必對于構建文化氛圍會很有益處。一味地以理工立校,忽視人文教育,這樣的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恐怕難以全面,其大學精神內涵亦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