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只有理科生

想象一個只有理科生的世界

我還蠻喜歡方舟子的,用自己理科背景做打假斗士,普及科學常識。但對我這樣明顯偏科的人來說,魯迅和林語堂更重要。用亦文亦理的羅素的話來講就是:“須知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真是難以想象只有理科生的世界,那將是多么乏味無聊??!有什么好優越的?:)

(浙江溫州 盧璐 職員)

解題靈感在詩歌

我在大學里學習的是數學系,但是自認為高中語文學的還不錯(高考時語文134分),一個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應該是觸類旁通的人。學物理數學鉆進牛角尖的時候,看看詩詞放松一下,說不好解題靈感就來了呢!

如果說現在的理科生普遍具有“優越感”,覺得自己比文科生聰明,那也不能怪他們,社會風氣就是這樣的呀。從小學開始,為了上個重點初中,奧數肯定少不了;初中時有心的同學就開始挑選學科競賽,為以后高考加分甚至保送做準備,初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聯賽等等;到了高中繼續為聯賽奮斗,只要付出足夠多的汗水撈個全國一等獎就能加上20分,還有保送生資格考試可以參加。是教育部門一路在給理科生開路,挑選尖子生到國際上年年爭得奧數賽滿分,多為國爭光??!學好語文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現在語文的地位還不如英語)甚至短期從分數上都體現不出來!

一個健全、發展程度良好的社會,也應該是擁有一大批文理兼修的人才,少點“文傻”“理呆”,搞科研的時候阻力沒那么大,才能正常運轉。

(美國 若思 留學生)

文科理科,哪個更適合

1985年,我高二。班主任力勸我學文科。我的回答是:學文科,玩筆桿,容易犯錯誤。面對老師的勸說,我仍然選擇了理科。我并沒感覺理科生比文科生有什么優越感,只是當時的政治環境造成學理科比較保險,當時正流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影響了無閱歷的我。

時光流逝,大學畢業都20年了,切身感覺文科與理科誰有優越感這是個偽命題。不是誰比誰有優越感的問題,而是文科與理科,哪個更適合你的問題!

我現在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師,經常碰到許多家長要求學生放棄喜歡的文科選擇理科,理由是理科容易就業,全然不顧學生的學習意愿,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其實,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選擇!

(青島 秦后明 中學教師)

文理如何各司其職

理科生的所謂優越感,或許源于他們自認為更具科學精神;現實中,理科生的生存狀態的確較文科生要好些,適用性也稍強,從而產生某種“優越感”。

不過,反過來說,文科生在面對理科生時,也是存在“優越感”的。人文的情懷,歷史的視野,還有表達的能力,都是文科生心理優勢的來源。并且就現實社會而言,各領域新晉官員中,文科背景的正越來越多地占據要津,相信在未來也會提升文科生的某種“優越感”吧。

所以說,這個問題雖富于爭議性,卻不適宜有個非此即彼的判斷。近日在讀《愛因斯坦晚年文集》,里面正好有一句,跟這個問題多少有些關聯:

“科學方法所能教給我們的只是,事實如何相互聯系,又如何相互制約的……有關是什么的知識并不直接打開通向應該是什么之門。人們可以對是什么有最清楚最完整的知識,可還是不能從中推論出我們人類渴望的目標是什么??陀^知識為我們實現某些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但是終極目標本身以及對實現它的熱望必須來自另一個源泉。”

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或者對科學精神有著某種信念的人,愛因斯坦能超越性地將科學與信仰放在一起,討論各自的職守,也顯示了一個思想家的深度。所以我想,此處真正值得討論的,不是孰優孰劣,而是如何各司其職的問題吧。

(北京 青仰 職員)

拭目以待那一天

文科應當尊重理科,因為理科為文科之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理科亦應尊重文科,因為文科令人們思考技術的利用,將理科技術更好地應用于人類社會。

存在必有原因。

一九四九年后,我們照搬蘇聯“文理分科”之教育模式,以發展重工業,故理科便自此樹立其優勢,為國民所重視。而到了文革結束,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溫飽問題突顯。用李澤厚先生接受貴報采訪時說過的話來說便是,溫飽都還沒有解決,誰有功夫去讀書研究人文?于是乎,文科再一次受到輕視。

在中國,自上而下的都有重理科的傾向?,F任國家領導人不就是讀土木工程系出身的嗎?

而中國的萬千家長門便會以此作為勸誘孩子學好理科的理由,“你看,我們的領導人就是讀理科出身的,前途多好。”

現在,中國處在發展轉型期,人們開始反思過去忽略了人文發展,開始重視對個人權益的保護,人們對于文科的有色眼鏡也將會慢慢摘下,讓我們拭目以待那一天的到來。

(深圳 劉若曦 高二)

想到了一行禪師

1.現在有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現象,算不算普遍沒有詳加考究,但也有文科生看不起理科生,認為他們缺乏人文關懷,唯技術論等等。因而根子在“看不起”,人們總能找到一些理由看不起另一些人們。如河南人近年來被看不起的普遍。

2.文理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概念。地球是文的還是理的?宇宙呢?吃的大米呢?耕種不僅是技術,也是文化,是文的 還是理的?人們習慣于創造概念,接著是判斷,判斷以后就有區分,區分就有好壞對錯的批判,為了方便區分和批判,人們又建立標準……各種分類法, 就是分裂世界的方法,如果沒有分而又統合的過程,人們的思維和精神世界也就分裂。

3.盲人摸象,不是笑話。

4.想到了音樂。傅聰說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不值一聽,但拉氏的偉大因他的評價失色了嗎?也有人說肖邦的音樂(傅聰的最愛)無病呻吟呢。連普遍奉為神童的莫扎特,也有阿城非議,說遠遠比不上海頓。再說鋼琴號稱樂器之王,小提琴家就不一定同意。我也保留意見,我也 鐘愛大提琴。你最喜歡哪位鋼琴家?又可以引發無數次口水戰爭。作曲家?哪個指揮哪個版本?爭論可以永久持續。都是一孔之見。

5.想到了一行禪師,1968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越南和尚。有一次他聽說海盜強奸了一位十二歲的少女,少女后來跳海自盡。他痛心地寫了一首詩:

不要說明天我會死去

因為直到今天我一直在降生

請仔細地看吧我每秒種都在誕生:

我是春天花枝上的蓓蕾

我是羽翅稚弱的小鳥

在新巢中學習歌唱

我是花心里的毛毛蟲

我是石中的玉

為了痛哭和歡笑

為了恐懼和希望

我一直在降生

一切眾生的生和死

是我心臟的律動

我是水面上的蜉蝣

我是春天里啄食蜉蝣的鳥

我是碧池里快樂的青蛙

我是以青蛙裹腹的草蛇

悄無聲息地發動了襲擊

我是烏干達的孩子瘦骨嶙峋

腿象竹竿一樣細

我是軍火商把殺人的武器

賣給烏干達

我是那十二歲的女孩

一只小船上的難民

被海盜強暴后

我跳進了大海

我是那海盜

我的心還不懂理解和愛

我是政治局的一員

手里握著權柄

我是那個

必須向同胞償還血債的人

在勞改營里

慢慢地走向死亡

我的快樂像溫和的春天

它使花兒永遠綻放

我的痛苦是洶涌的淚河

它注滿了四大海洋

請用我的真名呼喚我吧

這樣我就能馬上聽見

自己所有的哭泣和歡笑

這樣我就能看到

我的快樂與痛苦不二

請用我的真名呼喚我吧

這樣我就能醒過來

這樣我心靈的悲憫之門

就會永遠洞開

6.我是文,也是理,真理不分文理。喜歡鋼琴,也喜歡小提琴,喜歡一切音樂。我是你,你是我。

(廣州 陳旭軍 生態旅游專家)

網絡編輯: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