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脖子”們的資本之春
中國消費有多強大?連鴨脖子都能一年賣幾十億元!“路邊攤”們趕上了機會之春,但要想做成大品牌,還有許多坎要過。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杜蕾
中國消費有多強大?連鴨脖子都能一年賣幾十億元!
“路邊攤”們趕上了機會之春,但要想做成大品牌,還有許多坎要過。
雞零狗碎鴨脖子,也能做出大生意。 (CFP/圖)
又一家“路邊攤”想要飛了——連賣鴨脖子的都能拿到6000萬風投。
2010年12月15日,在深圳市中心的馬哥孛羅酒店,小學畢業生周富裕嚼著自己制作的鴨脖子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
會上,深圳本土創投——天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宣布給這家名為“周黑鴨”的鹵制鴨子連鎖公司注資6000萬元,雙方計劃,2015年前,到A股上市。
與精武鴨脖、煌上煌、廖記棒棒雞、久久丫等鹵味小吃一樣,周黑鴨也是一個地道的“路邊攤品牌”。最近幾年,得力于國內消費市場的火爆,他們相繼崛起于閭巷。
這種崛起的標志是門店數量的飆升。周黑鴨用三年開出了200多家店;而久久丫的店連續7年每年都以100%的規模增長,到現在其自營連鎖店已達到1000余家。而在2005年還只有61家門店的絕味鴨脖,到今年全國門店已突破3000家,4年間膨脹了36倍。
接下來則是資本的青睞。2006年,“小肥羊”引進了境外投資者,在業內展開了一系列收購兼并活動,并于兩年后上市。最近的一起,則是起家于重慶小餐館的“鄉村基”,在引進紅杉資本、海納亞洲兩家風投后,在今年9月成為第一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餐飲公司。
“路邊攤”的現代化
很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的小作坊,幾乎是這些“路邊攤”們共同的原點。
1994年春天,22歲的東莞青年蔡達標和比自己小兩歲的潘宇海結成拍檔,在東莞長安鎮霄邊村107國道旁,開了一家蒸品快餐店,取名“168”——這是“真功夫”的前身。同一年,19歲的周富裕也從老家重慶來到武漢,幫大姐在一個菜市場里做鹵菜生意。
但這些路邊攤要想成長,很快都會遇到一個同樣的困難:標準化改造。
成立三年后,“168”更名“雙種子”,蔡達標開始了標準化中式快餐的嘗試。他將電腦程控蒸汽柜運用于快餐,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