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顆粒引發國標大爭議拽住空氣質量標準的后腿
PM2.5——這種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正悄悄侵蝕著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健康。但人們卻罕有所知,國家標準也忽視多年,這次亦難亡羊補牢。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PM2.5——這種粒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正悄悄侵蝕著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健康。但人們卻罕有所知,國家標準也忽視多年,這次亦難亡羊補牢。
2010年12月21日,上海外灘被霧霾所籠罩。當天,全市大部分地區出現了輕度污染的霧霾天氣。 (CFP/圖)
對頻受惡劣空氣侵害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則被忽略的重要消息。
在經歷了14年的等待后,指導中國空氣質量控制的風向標——《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終于迎來了大修的可能。自1996年制定以來,這是該標準繼2000年微調后首次修訂,也可能是幅度最大的一次。
兩個月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出臺。“亮點是取消了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的三類區,增設了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同時要求未達標城市制定限期達標規劃,按期實現;遺憾是未能將PM2 .5納入強制檢測的污染物范圍,而只提供了參考限值。”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說。
不能無視的PM2.5
動標準難,動空氣標準尤難。環保部2008年便下達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項目,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擔后,經歷了長達兩年的醞釀期。
環科院一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9年9月至12月間,環保部曾發函給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193家科研院校、機關部門廣泛征集修訂意見。當時收到的主要意見是,“調整二類和三類功能區的分類方式,取消三類區;污染物項目應增加PM2.5、重金屬、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增加二惡英等有毒有害污染物項目;增加臭氧的8小時濃度限值等”。此后,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又在2010年六七月間兩次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幾次會議上,PM2.5污染問題一直是討論的焦點。“對PM2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