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億水利欠賬何時得還?
農村集體經濟的缺失,使得鄉村集體行動能力減弱,根本無法承擔起最后一公里溝塘渠堰的建設。于是,“最后一公里”的建設缺位問題,成了中國水利建設的核心問題。
責任編輯:吳立波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瓊
2009年華北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和南方暴雨……沒一年沒災的中國,水利建設30年的缺口,終于使中央下了決心,專門出了一號文件。但這不僅僅需要政府的天量投資,還需要政府協調省際矛盾,主導重建鄉村社會。
2010年年末,年初大旱的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農民開始大修水利。但30年欠賬,一朝一夕不易補齊。 (CFP/圖)
3萬億缺口?
沒有大江大河大水利項目的地方,只能等待。
2011年伊始,在第九個鎖定“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水利”二字成為關鍵詞。文件明確要求“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而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土地出讓金數據,這個“10%”,應該是2700億元。
這意味著什么呢?
2010年全年,中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資1139.15億,其中有土地出讓金的市級政府和縣級政府,投資分別是97.86億和152.75億元,2700億元意味著他們的投入要增長到原來的10倍以上。
但就算增長10倍,短期內也滿足不了中國的水利建設缺口。
據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計算,中國目前農田水利欠賬太嚴重,即使每年投入能達到3000億,也需要用10年以上,才能把整個農田水利體系建設起來,才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與用水安全問題。
鄭風田曾經數次主持國家農村基礎設施和農田水利的調研項目,對中國農田水利尤其是小水利失修之嚴重有深切體會。
2010年西南大旱期間,南方周末記者前往云南旱區采訪,在羅平縣阿崗鎮等地記者發現,雖然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干渠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由于年久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