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儒家那里繼承什么,又該怎樣繼承

孔孟的“仁學體系”,它有一個靠得住的基礎(親親之愛),一個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還有一條做得到的底線(惻隱之心)。

責任編輯:戴志勇

以共同價值為標準,抽象繼承為方法,現代闡釋為途徑,大約就能解決“繼承什么”和“怎樣繼承”的問題。

孔孟的“仁學體系”,它有一個靠得住的基礎(親親之愛),一個行得通的方法(忠恕之道),還有一條做得到的底線(惻隱之心)??康米?,行得通,做得到,就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空頭支票”,這很了不起。

孔孟的所有思想,所有概念,都有時代的背景和歷史的語境。比如“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就是在宗法制度的背景下說的。

三綱要不得,五常就要得嗎

餿了的飯菜,怎樣“創造性轉化”?

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刊登的《究竟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次重量級學者的對話。杜維明、袁偉時兩位老先生,溫文爾雅坐而論道,心平氣和談古論今,十足的大家風范,確實令人敬佩,也確實給人啟迪。

不過恕晚輩直言,先生們的某些說法,恐怕還可以商量。比如兩位先生都說,三綱要不得,五??梢杂?,我就覺得很可疑。民進黨要跟陳水扁切割,都不容易,何況三綱跟五常?這兩個,當年可沒實行“AA制”,反倒俱為一體,共存共榮。它們之間,其實是綱目體用關系,即三綱為綱,五常為目;三綱為體,五常為用;三綱為皮,五常為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三綱沒了,五常還會有存在的合理性?

更何況所謂“五常”,本身就問題一籮筐。且不說董仲舒在孟子的“仁義禮智”之外再加一個“信”,是何等的不倫不類;也不說這五個字,是不是都能進行現代闡釋,變成現代價值。就算是吧,那么可以拿出來說,拿過來用的,又豈止“仁義禮智信”?比如忠,比如恕,比如勇,都不比“信”差。既然如此,整出個“仁義禮智,忠恕信勇”的“八常”,不行嗎?為什么只能“五常”呢?又不是聯合國。

所以,我真的想不明白,干嘛一定還要留著“五常”?也許,先生們對我們的文化傳統太有感情了,總希望能保留和搶救多少,就保留搶救多少。因此,杜維明先生甚至提出,“儒學要對一些糟粕”進行“創造性轉化”。

這又讓我看不懂。沒錯,神奇可以化為臭腐,臭腐也可以化為神奇。這樣看,糟粕也未必不能轉化為精華。但是對不起,第一,這是道家的辯證法,儒家似乎不這么講。第二,就算糟粕可以變成精華,也得先承認那是糟粕。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糟粕,都能變成精華。比方說,餿了的飯菜,怎樣“創造性轉化”?變成“腦白金”嗎?

三綱五常,就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