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120)
“申亞夢碎”不僅未必是遺憾,甚至可能是香港社會的福音。香港立法會最終否決申亞撥款,至少表明它對于維護香港社會的公共利益是相當管用的。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蒲思伊
No.1 否決申辦亞運,香港立法會做對了嗎
《東方早報》,1月18日,作者:張千帆
(原文摘編)1月14日,香港立法會以40比14否決了香港申辦2023年亞運會的60億元撥款申請,為香港申辦亞運基本畫上句號。有內地媒體不無遺憾的報道稱“香港申亞夢碎”。
此前,香港立法會財委會已有逾半數議員表態反對香港申亞,認為港府申亞存在費用預算混亂、沒有清晰交代巨額開支如何使用、沒有解決精英運動員退役出路等問題。
由此看來,“申亞夢碎”不僅未必是遺憾,甚至可能是香港社會的福音。香港立法會最終否決申亞撥款,至少表明它對于維護香港社會的公共利益是相當管用的。
立法會的基本職能就是對諸如亞運這樣的項目可能為香港帶來的公共利益進行辯論,并根據其成本決定政府申請的項目是否得不償失。精打細算、收支平衡,這聽起來有點小家子氣,卻是任何一個理性政府的必備條件,而政府的基本理性正是由立法會這樣選舉產生的議會保證的。沒有稱職的議會,就無從防范政府的好大喜功、勞民傷財。
對我們而言,奧運、亞運也許就等于至高無上的“公共利益”,但在香港人眼里卻未必。舉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