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瘋了吧,為了《哈利·波特》改英國法律?”——約翰·紐必金:英國創意產業這樣誕生
CITF在全球第一次提出“創意產業”定義,以就業人數、成長潛力、創新性為標準,13個產業被納入文化創意產業范疇。此后,以文化為主體的創意產業成為英國發展最快的產業。
責任編輯:平客 實習生 趙大偉
2007年,蘋果公司為iPhone一代手機舉行的盛大發布會上,喬布斯打的第一通電話,不是給自己的老婆,而是公司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艾維是英國人,他為蘋果家族貢獻的創意不止iPhone,還包括iPod、iMac。
可蘋果公司是美國人的,英國只能眼巴巴望著鈔票流進別人的口袋。
同樣的情況也曾發生在韓國。韓國現代汽車公司的設計師大多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曾在遞簡歷時被英國企業拒之門外,理由是:創意成本高,不實用。韓國人把設計公司搬到了英國,讓英國人貢獻創意。“我們的創意一度充當了別人的‘印鈔機’!”英國人約翰·紐必金至今仍耿耿于懷。紐必金擁有多重身份,他是英國文化大臣的特別顧問,橫跨電影、電視、藝術、出版等多個領域。
1880年代,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被美國人搶了風頭,失去了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英國人一直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1990年代初,英國制造業危機頻發,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已經找到了制勝的法寶——知識產權,澳大利亞更是以“創意國度”為目標,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鼓勵創意產業。
1997年,托尼·布萊爾入主唐寧街10號后的第一步,就是要甩掉他國“印鈔機”的帽子。
約翰·紐必金見證并參與了文化創意產業崛起的“歷史性時刻”,他和政府智囊團成員揭開了英國創意產業發展第一頁。
2011年1月13日,約翰·紐必金受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邀請,以“2011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管理講座”演講嘉賓的身份來到深圳,傳授英國經驗。講座結束后,他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約翰·紐必金 (CFP/圖)
首相“下令”,把流進別人口袋的鈔票奪回來!
“我一直是一名政客。”約翰·紐必金笑著反駁主辦方為他撰寫的簡歷——簡歷上,排在第一位的頭銜是“文化企業家”,他現在是一家文化網絡出版公司Culture 24的主席。
1997年,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成為英國首相。同年,約翰·紐必金成為新當選的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DCMS)大臣克里斯·史密斯的特別顧問,此前,他是前英國工黨領袖尼爾·基諾克的政策顧問。
布萊爾上任前,紐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