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眼中,你本來就很好
你深深記得當初要死要活的感覺,可是朋友們聽完就忘了,只記得你后來的淡定和輝煌。
你覺得朋友們總是夸你說你好,只是因為他們太善良,太抬舉你?錯。朋友們夸你不是為了騙財騙色,而是在他們眼中,你本來就是淡定靠譜的優質童鞋一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愛你等于愛自己,相信我,朋友們的贊美是真心噠!
經驗說:朋友們很善良,都不忍心指出我的缺點。
實驗說:朋友眼中,你在某些方面確實比自己想象的要好。
朋友們總把你說成一個靠譜小超人,可你覺得這其實都是朋友們的抬舉和安慰。那在朋友眼里,你到底是個什么樣?
你的朋友會認為“和我一伙兒的都是好的” (果殼網/圖)
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好奇,終于,有一群心理學家決定探索答案。他們找到幾個受試者,以及這幾個受試的整個朋友圈,然后讓所有朋友填寫一份問卷,對這個人的性格做出評價,同時受試者本人也要對自己做出評價。
對比朋友和本人的問卷結果,結果很有意思:在朋友眼中,你比你心目中的自己更淡定(情緒穩定性),更靠譜(盡責性);不過對你藝術細胞、創造力什么的(開放性)評價,卻比你自認為的要低。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這一結論在各種各樣的文化背景中(無論是美洲、非洲,還是歐洲、亞洲)都穩固不倒,簡直堪稱“普世定律”。
名詞解釋
在你眼中的自己也許毛病一身,今天哭明天笑,做事亂七八糟。但是,在朋友眼中,你就像世外高人一樣,任它風吹雨打雷震天,你就倆字:心如止水!你還像無敵小超人,3篇總結2個報表1個presentation一周內全部搞定,而且有理想有抱負巨靠譜!你的朋友就是這么“看好你哦”。
自我服務偏見:指人們常常從好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當取得成功時,常常容易歸因于自己;而失敗時,則歸因于外在因素。簡單說就是“把功勞歸于自己,把錯誤推給人家”。
光環效應:指如果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俗稱“愛屋及烏”。
基本歸因偏見: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后果的原因時,具有雙重傾向:高估傾向性因素(與人有關的因素)、低估情景性因素(與環境有關的因素)。簡單說就是,大家容易認為還是性格決定命運,機緣環境什么的都是浮云。
可是,沒理由啊,朋友們經常和你粘在一起,你那些亂七八糟的小秘密他們早已一覽無余,怎么還給自己套這么個光環呢?
對此,普林斯頓大學的Pronin教授的偏見實驗可以給出解釋。她先給學生們描述了一些社會心理學中常見的偏見效應:自我服務偏見、光環效應和基本歸因偏見(參見文末注釋),然后讓他們判斷自己和其他同學出現這些偏見的可能性有多大,并且給出判斷的理由。
Pronin教授發現,在對他人和自己做出判斷時,我們采用的是“雙重標準”。在判斷自己時,我們會更多參照系自己的想法、感受這些內心的東西,但在判斷別人時,則更多參照他的外在行為表現。而且這種雙重標準在你了解別人的想法的情況下也依然存在,因為即使別人告訴了我們他們的想法,我們還是會覺得這些信息沒那么重要,會覺得他們只是在謙虛、夸大、或者逗著玩呢。
所以說,淡定前的那陣翻江倒海,輝煌前的那些掙扎糾結,個中滋味你品嘗過了,也和朋友分享過了。你深深記得當初要死要活的感覺,可是朋友們聽完就忘了,只記得你后來的淡定和輝煌。
除了信息參照的差別,群體偏見也在光環里加了一筆。這里的群體偏見主要是指人們會偏向認為“和我一伙兒的都是好的”。因此,當別人把你當朋友時,你也就加入了他那一伙兒人中,光環也就來了。
但是,光環雖然是光環,光源總是還在你身上,朋友的稱贊不是毫無道理,也絕不僅僅是一種安慰——拜托,自信點兒嘛——在他們心中,你就是那么好!
參考文獻
Allik, J., A. Realo, et al. (2010). How people see others is different from how people see themselves: A replicable pattern across cult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5): 870-882.
Pronin, E. (2008). How we see ourselves and how we see others. Science 320(5880): 1177-1180.
Pronin, E., M. B. Kugler (2007). Valuing thoughts, ignoring behavior: The introspection illusion as a source of the bias blind spo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565-578.
(來源:果殼網)
網絡編輯:la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