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跑步向錢
突破百億的票房,國產片產量、新影院數量的增長,都證明一件事:錢在以跑步的速度進入電影業。有錢說明電影火了,有錢又未必能保證電影能更好。
責任編輯:袁蕾 李邑蘭 實習生 趙大偉
北京博納悠唐國際影城一共上映了超過200部國產電影,對于不賣座的小片,他們實行“三日游”:三天票房不行就下片;面對越來越多的影片,影院經理更流行的做法是讓小片“一日游”。 (悠唐影城/圖)
2010年元旦剛過,離春節還早,外來打工者在夜晚的首都街頭看到蜿蜒的長隊,不禁哀嘆:這么早就排隊買火車票,看來今年又回不去了。
事實上,那些排隊不是買票回家的,而是買票看電影《阿凡達》的。為了看到3D版尤其是3D-IMAX版的影片。
票房百億,是賺是賠?
2010年中國內地城市電影票房收入是101.27億。幾部“巨頭”式電影一目了然:作為全球商業電影的新標桿,《阿凡達》收得13.7億,年末三部國產大片賀歲,截至今年1月2日的統計,總共產出近13億;年中《唐山大地震》6.73億,造就國產單片票房新紀錄,再加《盜夢空間》的4.4億,一共近38億。超過全年1/3的票房,裝進了這6部電影的口袋。
地產界名人潘石屹素有外號“潘十億”,現在他多了兩個電影界的兄弟,“馮十億”和“葛十億”。
年末賀歲三大片在12月收獲13億,葛優“全趕上了”。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和《非誠勿擾2》兩部影片,在一年的影市里產出超過11億元,成為史無前例的票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