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文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

文化話語權的爭奪始終存在,青年群體試圖通過亞文化的實踐去獲得自己的文化園地,獲得相應的文化資本和文化話語權。

責任編輯:馬莉

【對話】

亞文化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而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部落的文化。曾記否,賈君鵬一帖發布后,潛伏在網絡世界中的一撥人共同發力,將本身并沒有多少價值的帖子炒出來,最終呈現了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這就是“無聊的力量”,它變成了一種亞文化的現象。

亞文化的多變性和流動性,明確昭示了一元文化存在的不合理性。文化話語權的爭奪始終存在,青年群體試圖通過亞文化的實踐去獲得自己的文化園地,獲得相應的文化資本和文化話語權,而主流文化為了鞏固和強化自己的文化疆域,必然對其他文化懷疑、排擠。

陳霖 筆名林舟,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新聞傳播系主任。主要從事當代文學批評、新聞傳播與大眾文化的研究。出版《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 等專著,近年發表《微視頻的青年亞文化論析》、《黑客亞文化的媒介鏡像》、《青年亞文化的跨文化解讀》、《沒有立場的立場》等論文與評論三十余萬字。

馬中紅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廣告研究所所長,《中國廣告》雜志特聘學術顧問。主要從事媒介文化研究,廣告傳播研究。出版《被廣告的女性》 等專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的研究,發表《西方后亞文化研究的理論走向》、《商業邏輯與青年亞文化研究》、《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 轉向》等多篇學術論文。

一個時期以來,從鳳姐、小月月到惡搞“我爸是李剛”,這些與主流文化差異大的亞文化現象隔三差五地出現,猶如風暴來襲,在網絡新媒介上卷起一片塵埃。有的很快風平浪靜,有的持續發酵。如何看待這些亞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和存在是否有意義?對社會總體文化意味著什么?它們會有怎么的發展趨勢?

1 我們談論青年亞文化現象時,應以什么樣的基本態度

陳霖(簡稱“陳”)我們現在談論亞文化時,好像還是脫離不了英國伯明翰學派(CCCS)有關青年亞文化的那幾個經典關鍵詞,比如抵抗、儀式、風格等等,但今天的亞文化與CCCS時期的亞文化已經有些不同了。

馬中紅(簡稱“馬”)CCCS認為最重要的亞文化特征,我覺得依然被今天的亞文化傳承著,比如“抵抗”的特性,只不過,抵抗的對象和抵抗的方式已經改變了。再比如“風格”,今天網絡世界盛行的亞文化有沒有“風格”化的東西?我覺得有,但是,這種“風格”呈現的狀態和表征的意義有了不同。語言文字就是一個典型的方面。不同的亞文化類型有它們自己的語言風格,有一些專門的用詞,比如同人文、火星文等等,以此同其他文化和亞文化之間相區別,確立自己的亞文化身份。所以,我覺得CCCS有關亞文化的理論依然可以用來考察今天中國的亞文化,但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去理解這些理論內涵。

陳: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站在什么樣的角度來看待亞文化。亞文化的話語和亞文化現象本身是不是一回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當年的CCCS文化研究屬于批判學派的一脈,又綜合了符號學、后現代主義思潮等理論,他們的出發點或者說根本目的之一,是批判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亞文化是他們物色到的一個陣地,一個重要構成。那么今天呢,我們談論新媒介與亞文化,應持有怎樣的立場?

馬:就立場而言,當年的CCCS對青年亞文化持有非常同情、支持、理解的態度,這也應是我們談論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基本態度。與此同時,借助青年亞文化的研究視域,我們考量的是現行制度下的意識形態權力、階層分化矛盾、商業邏輯的無孔不入,媒介建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