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一來,誰也不算大片——101億票房下的焦慮
投資人的思路是:對自己投資的影片進行最大化利益回收;導演的思路是:增加電影制作本身的投資和關注,讓中國電影創作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袁蕾 李邑蘭 實習生 趙大偉
“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上,內地導演協會核心人物張國立和馮小剛在交談。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如愿超過了100億,面對101億的票房,導演們的憂慮遠遠多過喜悅。他們的憂慮來源于2011年3月,因WTO而放開進口好萊塢大片限制的傳言。 (導演協會/圖)
臺灣導演協會會長侯孝賢提出“監制”以解決投資人不專業的問題。 (導演協會/圖)
剛剛“被上任”的內地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 (導演協會/圖)
香港導演協會會長陳嘉上擔心香港電影的基地——內地也會“淪陷”。 (導演協會/圖)
1993年,三地電影導演協會在北京開會時,聞訊趕來十幾個當紅明星,想認識導演。2011年三亞舉辦的導演年會開幕時,一個明星都沒有到。馮小剛發了條微博:“是一百多位導演的面子太薄,還是明星們太現實?”最后,終于看到了王學圻、王志文、李健、尚雯婕等明星的身影。不到一個星期,中國電視導演年會在北京舉辦,三百多位明星捧場。 (導演協會/圖)
這不是一個勝利的大會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如愿地超過了100億——準確的數字是101.72億,就在2011年1月12日,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當天,《讓子彈飛》的票房超過6億人民幣,再創華語電影票房新高。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分享勝利的大會。
“大家只看101億票房的結果,怎么沒有人說這是多少投資換來的?”
“101億票房,只有2.5億人次來看片。”
……
面對101億的票房,導演們的憂慮遠遠多過喜悅。
研討會的結果,是內地、香港、臺灣導演協會發出了一份“讓他們看看導演聯合起來有力量”的聯合宣言:宣言矛頭首先指向片酬越來越高的明星;第二指向對電影創作限制過多的電影管理部門;第三指向對電影創作過度干涉的資本,也就是投資人。
呼吁建立電影法并不是新鮮的話題——2002年導演年會就曾提出過,8年過去了電影法也只是一個虛詞。
控訴電影管理部門也不是新鮮的話題,緊接著的導演與電影官員座談會上,有導演要求電影主管部門放開電影分級、放開題材限制,新鮮的是他們也同時要求電影管理部門增加對娛樂、低俗題材的電影審查,增加對明星片酬、明星拍片帶眾多保姆的管理。
這些憤怒又有些矛盾的要求,來源于2011年3月,因WTO而放開進口大片限制的傳言,雖然這都是未經證實的傳言,但“好萊塢入侵”的可能性卻在2010年底以來成為了中國電影從業人員最大的陰影。
“投資人說了算”愈演愈烈的結果是業余的投資人為了追求最大票房,把明星當成了電影最最重要的環節,明星的片酬最高甚至能占到影片投資的70%,留給電影制作本身的錢捉襟見肘。明星攜帶的大量助理、保姆也成為了攻擊對象。
投資人的思路是:對自己投資的影片進行最大化利益回收;
導演的思路是:增加電影制作本身的投資和關注,讓中國電影創作可持續發展。
侯孝賢成為年會上一個關鍵人物,他希望大家不要再陷入循環無解的抱怨,同時提出了一個在現行制度下,最有操作可能的方式:增加監制。兩年一次的三地導演會今年已是第11屆。20年前的第一屆在香港開的時候,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和臺灣電影導演協會還沒有成立,廣電總局派了一個干部正襟危坐地記錄,一位“說錯話”的導演回北京后因此做了檢討。
與官員的座談會上,導演們并不客氣。“若是兩年后再呼吁,狼來了再喊叫維護羊的權益,一切都為時太晚了。”一位內地導演說。
導演中心制還是明星中心制
“一部電影如果投資7000萬元,明星會拿走5000萬,剩下的2000萬導演拿走,那就不用拍電影了。”一位導演說著氣話。
明星確實拿走了5000萬,但導演不能把剩下的2000萬拿走,那里面包括了編劇、美工、燈光、攝影、配角演員和所有制作費用,也包括導演的報酬。投資越來越大,都投到明星身上,制作費不增反減。
香港電影導演協會會長陳嘉上對內地電影市場火紅下的隱患十分憂慮,這種繁榮讓他想到了香港的1990年代。
1980年代是香港電影所謂的黃金年代,那時投資商也是把大部分的錢給了明星。明星片酬瘋狂時占到一部電影總投資的70%。還算新導演的陳嘉上給興沖沖的嘉禾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