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無選擇的中國媽媽

中山大學教育學教授馮增俊認為,東西方教育理念的本質差別在于“我們是為社會需要來選拔人才,西方是為人的全面發展來對所有人的教育負責”。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陳鐵梅

造就中國式嚴厲教育理念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成為“虎媽”,是中國媽媽們別無選擇的選擇。

 “虎媽”蔡美兒在大洋彼岸擂響戰鼓,槍口對準的是“過于寬容和放任”的美國父母,但她的大作卻讓這邊廂的中國媽媽們很糾結。

5歲女兒的母親胡敏最近在網上讀到蔡美兒的文章,對“虎媽”提出的“十不準”印象深刻:不準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不準參加校園演出……讓她感到困惑的是,她最近讀到另一本介紹育兒經驗的書籍,里面卻說,要讓孩子積極參與校園和社區活動,父母在家里養花種草和修電器也要讓孩子來參與。

那本書的作者叫蔡真妮,美籍華人,和“虎媽”一個姓,年齡也相仿,同樣介紹的是在美國的育兒經驗,觀點卻大相徑庭。

蔡美兒認為,西方父母過于尊重孩子,連個“胖”字都不敢提,更沒有辦法把孩子摁到鋼琴凳上三個小時,這樣的家庭教育實在是無法開發出孩子的才能,是對孩子未來的不負責任。蔡真妮卻告誡讀者,父母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們的決定,興趣才是孩子們學習的內在動力。

兩位蔡媽媽迥異的教育方式背后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拔河,像胡敏這樣的中國媽媽們究竟該如何選擇?

“中國學生的分數把我活埋了”

虎“媽”無犬子,比較兩種教育理念的最好方法或許是比較它們的成果——在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

中國孩子在考試分數上的全面領先是毫無疑問的。上個月,經合組織(OECD)開展了每三年一次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項目”(簡稱PISA),65個國家和地區的15歲學生參加了統一測試。上海的約5100名中學生作為中國大陸的代表首次參與,一鳴驚人地拿下了冠軍。

這并不是中國學生強悍的應試能力頭一次震驚外國人,中國學生成為國際數學奧賽金牌霸主已經很長時間了。有個叫Annie Osborn的美國女孩曾經到北京的延慶一中交換過一年,回國之后她寫了一篇文章說:“在任何一次小測驗中,中國學生的分數都能把我給活埋了。”

經合組織的分析顯示,世界頭號強國的15歲學生們享用了比其他發達國家高一倍的生均教育投資,測試成績卻僅名列17,數學成績更是只排第31名。“我們的數學就是很差!”從哈佛大學畢業的美國人Ned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雖然我們的大學在世界上地位很高,但中小學教育卻面臨很大的危機。”

美國總統也認為這樣的危機的確存在。2001年,小布什在就任總統后的第二個工作日就公布了一個名為《不讓一個兒童落后》的教育藍圖,他憂心忡忡地指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