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恨投行】創業家與投行“離不開、靠不住”
在IPO利益鏈上,發行人、投行、投資者是怎樣一種三角格局?在西方市場的上市規則中,中國企業有哪些博弈機會?2010年中國赴美上市公司們的數據中,透露了怎樣的玄機?
責任編輯:肖華 吳立波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瓊 杜蕾
當當網總裁李國慶以激烈的方式,罕見地公開了上市公司與投資銀行之間的矛盾。比“很黃很暴力”的網絡對罵更發人深思的是,在IPO利益鏈上,發行人、投行、投資者是怎樣一種三角格局?在西方市場的上市規則中,中國企業有哪些博弈機會?2010年中國赴美上市公司們的數據中,透露了怎樣的玄機?本期專題“愛恨投行”將一一解答。
紐約,摩根士丹利投資公司大樓。想要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們又愛又恨的地方。 (CFP/圖)
在上市這件事上,如果不滿意,當當網總裁李國慶有三種選擇:不上市;上市中談判、堅持、不滿意就不簽字甚至暫停;上市后發飆罵娘。
他選擇了最后一種。
1月15日,當當和承接其上市業務的兩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簡稱“大摩”)與瑞士信貸——預備舉行慶功宴的當口,李國慶通過微博開罵了。
此后,通過微博,李頻頻指責其主承銷商“大摩”在上市前故意壓低股價,引發一群“大摩女”現身微博,展開一場“很黃很暴力”的網絡對罵,圍觀者眾。
比起勁爆的對罵來,更加撩動企業界的是這場罵戰曝光的資本市場上市規則。
李國慶炮轟大摩,恰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使得潛藏已久的上市公司和投行之間的矛盾浮出水面。
有趣的是,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中,一些上市或正準備上市的公司人紛紛表示對李國慶的支持,比如一位正準備上市的企業家就評價說“我以前不喜歡他,但現在覺得他很勇敢,他是挑戰者”;但投行界人士卻大多不以為然,他們普遍認為在上市過程中企業與投行其實有很多博弈的機會,關鍵在于博弈的能力。
堅持還是妥協?
在上市過程中,李國慶其實有許多博弈的機會
2010年12月8日,當當網成功登陸紐交所。上市首日,24.5美元的開盤價,比之早前定下的16美元發行價大漲了53%。至收盤時,其股價共漲了86.94%,收報29.91美元/股──這個強勁的漲幅,讓當當網躋身美國2010年上市首日漲幅三甲之列,而超百倍的首發市盈率也創下了2010年中國公司赴美IPO的最高紀錄。這些漂亮的數據,在中國廣為傳播。
這次堪稱“完美”的上市,卻惹得CEO李國慶十分不滿。在上市當天,李國慶以16美元的發行價出售了130萬股ADS(存托憑證)。如果按照當日收盤價29.91美元來計算的話,僅僅這筆交易他就少賺了1800萬美元,還不算他由于IPO被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