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希望
任何時空之中,總是給人以希望更多的地方,代表著希望本身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黃棟梁
任何時空之中,總是給人以希望更多的地方,代表著希望本身
我們常重復中國的地大物博,但說中國想中國時,又往往就少數大都會言之。按梁啟超的看法,中國自春秋以降,“已漸為地方的發展,非從各方面綜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他強調,“中國幅員如此其廣,各地開化先后不同,有相距至千數百年者”,故歷史不能“純以帝王宅都之地為中心”;要“了解整個的中國,非以分區敘述為基礎不可”。且應具體分區到縣市,從“每縣每市看他進展的情形”,才能了解整個的中國。
中國歷史上區域發展的不同步現象,過去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有些大城市的讀書人,可能已經走出國門,卻未必了解周圍的社會。留學日本的張東蓀,或許就是這些人中的一位。他在1920年曾參與籌建中國共產黨,但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