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位父親和他們的世界】碌碌:戶口簿上的過客
直到6歲前后,我才突然意識到,父親可能是個“城里人”。因為我發現,在村子里,別的孩子都是叫父親“爹爹”,只有我們兄弟倆被要求叫“爸爸”。
責任編輯:楊繼斌 郭力 王剛 曹筠武 實習生 陳鐵梅
在我看來,父親更像一個“過客”,來過,活過,輝煌過,平淡過,甚至憋屈過。這個老牌大學生是一個聰明人,當他選擇離開城市回到家鄉的時候,可能已經想好了未來的生活,選擇了就不再后悔。
(deo.R/圖)
1960年代正牌大學畢業,在國有大企業工作20年,出過國,拿過外國的勛章,受到過中國和外國最高領導人的接見——在1940年代出生的同齡人中,我的父親鞠榮芳算是一個“見過大世面”的人。
但是,除了同村的人之外,每個見過我父親的人,都不相信我的這一段描述。行走在貫穿村子的河塘邊,如果你看到一個老人拿著拖把,在河水中攪動,然后擰干,端著拖把慢慢往回走,衣衫陳舊,滿是塵土,仿佛幾個月沒有洗過,沒錯,那就是他,我的父親。
我很難用一個或者幾個詞來概括我的父親,因為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比如,他是一個不會種地的農民。父親出身窮苦,家中經常揭不開鍋,連件像樣的衣服也找不出來。父親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二,幾兄弟中唯有他一人學業優秀,因而全心讀書,反倒不會種地。1960年,20歲的他考入當時的南京工學院動力工程系,由此離開農村,成了“國家戶口”。5年后,他大學畢業,“分配”到大連的一家煉油廠工作,從此在那里度過了將近20年“單身”生活。
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過這話似乎并不適合父親。即使到現在,他的衣服總也洗不干凈,領口袖口總是發黑。他的手總是黢黑,如果沒有人提醒,好像他也總是會忘記洗手。他頭發蓬松,即使有人提醒,他也不會認真拾掇干凈。無論什么衣服穿在他的身上,總是給人不端正的感覺,仿佛那衣服根本就是別人的。這一切都給他貼上了永久的“農民”標簽。
在大連的20年可能是父親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期。他在那里入了黨,成了這個國營大廠的技術骨干。1976年開始,他作為中國專家組的成員,參加援建朝鮮枇峴煉油廠,先后三次去朝鮮工作,負責設備安裝和人員培訓,并因此獲頒勛章,受到華國鋒和金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