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崇拜的遺傳學含義
姓氏崇拜在本質上不過是Y染色體崇拜,那么Y染色體真的值得崇拜嗎?現代遺傳學給出了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的解釋。
責任編輯:朱力遠
姓氏崇拜在本質上不過是Y染色體崇拜,那么Y染色體真的值得崇拜嗎?現代遺傳學給出了與傳統觀念大相徑庭的解釋。
2010年10月28日,北京,堪稱目前“天下第一譜”的《中華丘(邱)氏大宗譜》一套280冊入藏國家圖書館。 (CFP/圖)
“孔子后裔”的爭議
筆者在2009年3月5日出版的《環球科學》雜志上曾發表一篇科普短文,題目是《遺傳學不承認“孔子后裔”》。此文在該雜志的網站上提前2天發布后,迅即被各大網站和報刊轉載,并引起廣泛的爭議。據中新網報道,2009年3月“十大網民爭議事件排行榜”的第一條就是:“孔子后裔不該姓孔”引爭議,網友稱看不慣“血統論”。本人高興地看到,近兩年來通過爭論,謾罵聲越來越少,接受其基本觀點的人越來越多。
對姓氏的研究,可分別從社會學和遺傳學的角度來進行。在這兩個領域中,姓氏的內涵差別很大。在此筆者再次鄭重聲明,筆者所討論的“孔子后裔”其實并不特別地針對某個特定的姓氏或家族,而只是一個廣義的代名詞。這里的孔子可以換成歷史上的任何人(理所當然地也不妨換成筆者的祖先)。
筆者并不否認家譜研究有一定的社會學意義,但作為遺傳學家,筆者認為整個社會應當淡化姓氏的觀念。社會學界對所謂“姓氏文化”的研究,應立足于“文化”的傳承,而不是荒誕的“血統論”暗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過了5代以后,后裔與先輩在遺傳上的關系就微乎其微了(除了某些單基因決定的遺傳?。?。所謂傳承了80多代的“孔子世家譜”,從遺傳學的角度看并無意義,可作為傳統家譜的最佳代表進行剖析。
許多網友質問:你為何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