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一個臺灣思想雜志身世的故事
2010年復刊的《當代》將以對臺灣的政治評論為主,而不再是對西方思潮的引進。這一方面是金恒煒個人關注重心的轉變,另一方面也或許反映了這個社會不再對西方知識的引進感到饑渴。
責任編輯:馬莉
【瞻前顧后】
臺灣的知識界,特別是在1980年代共同反國民黨體制的知識界,在1990年代隨著統獨、省籍意識的激化而逐漸分裂。
1986年,臺灣正處于黎明前夕的曖昧與躁動中。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社會上的各種抗議、沖突層層累積,威權體制的鎮壓能力和蔣經國的意志則逐漸弱化。1987年7月15日,國民黨宣布廢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令。臺灣開啟了民主化的大門。
那是一個思想沸騰的年代?!度碎g雜志》用黑白的影像挖掘著島嶼的悲傷與苦難,《南方》雜志深思著反抗的理論與實踐,復刊的《文星》仍然高舉著思想火炬。而1986年5月,一個知識分子氣味濃厚的新雜志《當代》創刊了!往后十年,《當代》影響了臺灣知識青年們對西方思潮的認識。
1990年代的思想性刊物如《島嶼邊緣》也已經退場?!懂敶冯m然經過中間一次???,卻一路挺到2008年,雖然性質和重心已大為改變。2010年夏天,《當代》重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