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旱”化?】華北“旱化”,危險仍在潛伏

中國北方的持續干旱,已經驚動世界糧食市場。2月8號聯合國糧農組織一度發出警告稱,中國正面臨嚴重干旱,而這可能給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影響。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新世紀的數次干旱,一再攪動國人之心,也一再提醒我們,善待自然之時,還要加強災害預警,推進防災抗災科研共識,更重要的是修補我們的歷史“欠賬”。

又是一場旱災至。上周的一輪降水,讓持續數月的華北旱地終于有了喘息之機,但旱情走向卻眾說紛紜。應急的抗旱戰役仍在持續,也注定會收獲勝利,但華北更遠的未來,與干旱更持久的抗爭,卻在最基本的趨勢判斷上遭遇巨大爭議。

(CFP/圖)

一場小雪遠未改變旱情,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中心村村民只能為自家麥田人工澆水。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大旱之地有幸事

干了4個多月后,2月13日,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的東大嶺上終于飄起了細雪。

對于這場姍姍來遲的降水,60歲的農民孔繁友仍不免沮喪,雪下了半天,地上連影子都沒留下就停了。“本次降雪對緩解目前旱情作用不大。”山東省氣象臺臺長吳煒稱。

自2010年9月下旬以來,又一輪干旱席卷北方9省市,山東受害尤烈,春節前后,在菏澤和濟寧地區,對于旱情的描述,當地甚至用上了“200年一遇”的驚人字眼。

一場中國式的抗旱戰役在春節未息的鞭炮聲中倉促打響。而通行的打井取水已不是萬能解藥,濟寧市水利局總工程師袁文亮對南方周末記者感慨,在濟寧東部的曲阜、泗水等山區,由于地質原因,很多地方“三米以下就沒有了地下水”。

作為濟寧降水最少的地方,一千多畝地的東大嶺三面環山,2010年全年僅下了281毫米,不到全市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吳村鎮鎮長喬桂軍也說,由于地下無水、無法挖井灌溉,從年初六開始,他們就不得不啟用柴油機械,從更遠的水庫和溝渠里,逐級提水。

此時小麥正值返青環節,返青水是小麥生產的“保命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