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旱”化?】任憑旱情悄然來襲?
此次華北旱情,從干旱苗頭初現時,氣象部門就組織天氣、氣候會商,每5天滾動更新旱區未來30天的氣候預測意見,但為何不能提前半年甚至更早發布預測?
責任編輯:曹海東 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為什么我們能預報明日天氣,卻很難預測百日大旱?
山東省曲阜吳村鎮中心村,當地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國際難題,指數尚缺?
此次華北旱情,從干旱苗頭初現時,氣象部門就組織天氣、氣候會商,每5天滾動更新旱區未來30天的氣候預測意見,但為何不能提前半年甚至更早發布預測?
氣象災害預測的第一個障礙,存在于科學家們的口頭禪“可能性”。“短時段的降水少并不意味著干旱,氣象干旱是指一個持續降水減少的時段,那么這個時段的長短有很大的區域性,在北方可能長些,南方可能短些。”中科院研究員馬柱國認為,如果南方雨季某些地區也許持續10天不下雨就會發生干旱,而華北地區在過去的30年里,延續了降水減少并伴隨增溫的趨勢。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張慶云也謹慎地說,“雖然在拉尼娜現象的背景下,華北黃淮降水可能偏少,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方法能提前預測出干旱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
而干旱往往與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