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評論】理性和平衡的正義觀才能保障公正立法
我們的社會不缺正義觀,缺的是理性和平衡的正義觀;不缺道德激情,缺的是審慎的道德激情。而這,惟有通過意見市場的充分發育,通過多元價值觀即正義觀的充分互動,才可能實現。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學者于建嶸在微博上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公民行動,迅即席卷全國,正義呼聲井噴般爆發成為輿論勝景。但是,僅有正義呼聲并不夠。關鍵問題在于,以怎樣的程序保障正義觀的理性和平衡,進而指導整個立法進程?
解救乞童中的激烈爭議,正好提示了一個思考方向。近日,于建嶸團隊宣布起草“全面禁止兒童乞討”立法建議,擬提交今年全國“兩會”討論。這是從網上尤其是從微博上發起的首份公民立法建議。嘗試以具體的公民行動推動立法,本來是好事。但讓人意外的是,這在引來喝彩的同時,也遭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