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也有春天
他們是愛科學的80后,高智商的技術宅,死理性,還特文藝。他們提倡從今天起,做個理性的人,讀書,思考,挑戰上帝。
責任編輯:王剛 實習生 陳鐵梅
他們是愛科學的80后,高智商的技術宅,死理性,還特文藝。他們提倡從今天起,做個理性的人,讀書,思考,挑戰上帝。
熬到大三,顧森終于扛不住了,他決定休學一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
2006年,還在念高二的顧森代表學校參加了第23屆中國青少年信息學競賽,一不小心拿了銀牌,獲得保送北大的資格。
選專業時,大家都傻了眼,他竟然是個文科生,研究數學、參加競賽什么的純屬打醬油。最終,為了專業對口,顧森被送進了中文系。
在中文系,他明顯感到自己和文藝青年“不是混一條馬路的”。大一那年中秋節,室友們在陽臺舉杯邀明月,喝著喝著,就開始吟詩作對起來,這把顧森嚇了一大跳。在他看來,所謂月圓只不過是月亮反射太陽光的月面最大且近于正圓形,才顯得那么亮而已。
顧森對于用數學解釋世界萬物抱有一種使命感,或者說,強迫癥。比如一次無意間看到一個山寨方便面牌子叫“康帥博”,他立即回到宿舍編了個評比程序,計算長相最接近的漢字。
“這是中文山寨品牌泛濫的原因。”他說。
當然,他的文藝青年同學也覺得他“很極品”。三年中,“氣場不合”的顧森安靜、低調,與文學相關的科目幾乎都剛好考60分。
休學后,社會青年顧森在街上晃悠了幾個月,突然接到一個叫果殼網的加盟邀請。
去辦公室與老板面談時,正好遇上一群同齡人邊吃著午飯邊熱烈地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大屋子的人熱火朝天地聊天時,會突然安靜下來?大家七嘴八舌地分別從心理學、概率學、生理學等角度展開辯論。
顧森當即決定入伙,“終于找到組織了。”他說。
果殼網的斑竹們。他們的目標是,讓科學像電影、音樂、文藝一樣流行起來。 (張濤/圖)
死理性,還特文藝
這個組織定位為科技網絡媒體,成立于2010年11月,其招募員工的特征高度一致:80后,科學青年;高智商,宅居動物;習慣用Google Reader獲取信息,靠Gmail保持聯系;對英文網絡資源輕車熟路,善于表達與解決問題;死理性,還特文藝。
網站由15個主題站組成,光看名字就知道是批死理科生把牛角尖鉆到底的架勢。比如“DIY&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