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110217)

但有一組數據令人擔憂,我國有13.6%即1.28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并沒有成為戶籍意義上的市民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蒲思伊

(2011.2.8-2.15)

No.1 先著手居民市民化再放言城市國際化

《新聞晨報》,2011年2月15日,作者:蘇振華

(原文摘編)中國城市化似乎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這不,有655個城市提出要“走 向世界”,二百多個地級市中183個正規劃著建“國際大都市”。但有一組數據卻令人擔憂。到2009年底,盡管城里人的比例已達到46.59%,但城鎮戶 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就是說,有13.6%即1.28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并沒有成為戶籍意義上的市民。這一現象表明,我國目前人口的市民 化程度是滯后于地理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的。

既然尚有13.6%的人口并沒有轉化為真正的市民,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的城市提出了如此宏偉的發展目標呢?為什么不先著手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呢?形成這一悖論的解釋在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地方政府更熱衷于擴張城市的版圖。其原因在于,一旦規劃方案獲批,相應地 就會獲得大量的土地征用指標,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可以獲得巨額的土地出讓收入。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占財政收入比重達32  .53%。土地出讓收入已成為地方財源的命脈,獲得更多的征地指標,就意味著在未來的發展中掌握了先機。這是地方政府熱衷于制定宏大城市化發展規劃的最重 要的動力。

另一方面,市民化進程的滯后。其阻礙在于與城市戶籍捆綁在一起的市民所享的公共服 務。在中國,目前城市市民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遠高于農民,如果讓已經在城市居住的進城人口轉化為市民,政府就必須在公共服務中進行巨大的投入。于是我們可 以看到,城市范圍的擴張對政府來說意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