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區廣安:積淀 是一種修行
為何中國畫家多為大器晚成?因為,積淀是一種修行,不修到那個份上,就薄。區廣安一直遵循著恩師袁偉強先生“多練,貴在堅持”的教益,重視積淀。從古法入手,傳移古樸,飄逸,意境深厚,書卷氣濃郁。
為何中國畫家多為大器晚成?
因為,積淀是一種修行,不修到那個份上,就薄。
區廣安一直遵循著恩師袁偉強先生“多練,貴在堅持”的教益,重視積淀。
從古法入手,傳移古樸,飄逸,意境深厚,書卷氣濃郁。
中國傳統書畫在過去一直受到漠視,自美院到拍賣行,自學生習作到藝術品流通市場。而隨著近幾年收藏熱的轉移,人們漸漸發現,老祖宗留傳下的傳統才是最寶貴的,藝術界開始對傳統創作的現代化語境進行反思, 收藏界也逐漸回歸古樸風味。
區廣安對這一社會現象用“國力”來解析:“過去國力不強,老百姓都用外國的東西替代改造自己國家原來的一切,民族的東西隨著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變得越來越少,在西洋風潮中夾雜點民族風的東西反倒是成了一種時尚?,F在,中國國力強大,人民生活質量提高,老百姓富有了,頓感還是自己的東西好。”這股熱潮和瘋狂在全國蔓延,人們翻箱倒柜找出古董去鑒寶,升值倍數大是趨向。
從被邊緣到搶手貨
多年前,區廣安曾經在廣東畫院舉辦過一次展覽,廖冰兄看過后,留下這樣一段話:“他是個笨人,很笨?,F在各種花招很多,辦法很多,結果他還是跟著古人,這么‘笨’地跟,但他跟進去現在又成了。”如今的區廣安,在藝術界的高銜雖多,卻依然“很笨”。這種孜孜不倦的“笨”,四十多年來,區廣安一直堅信是正道。
在中國各大拍賣行中國書畫部的專家們看來,國畫的時代又來了。今天,這位以前一直被人稱作“背時的食古者”、“晚清遺民”、“美術笨人”的國畫家,經過四十多年來不斷磨練和沉淀,正進入一個全新的藝術高峰,在整個國畫界,包括學術界和評論界,都對區廣安的進步表示出極大的關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在《美術》雜志上稱其作品“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美術評論人孫克對他堅守傳統的追求, 發出了“吾道不孤”的感慨。收藏界紛紛認為其作品創作正在從量變走向質變。隨著國內收藏家對中國傳統書畫創作手法的日益重視,區廣安的作品與老師袁偉強及師祖盧子樞的作品,開始被更多機構與個人關注。
民國時期,廣東國畫研究會和嶺南畫派并駕齊驅,但前者是延續中國國畫的傳統,弘揚國學精神,后者則提倡中西合璧,融合中西方畫風。當時兩位個性極強的人物爭得不可開交,方人定代表所謂守舊的傳統派,黃般若代表所謂革新的中西融合派,其關于守舊還是革新的爭論之后代代相傳持續了七八十年。對比嶺南畫派名家輩出,廣東國畫研究會一直被“邊緣化”。
近年來,隨著區廣安嶄露廣州畫壇,藝術界開始關注這個曾經失落一時的畫派。區廣安也被視為廣東國畫研究會綿延至今的為數不多的傳人之一。到了區廣安這輩,爭論之聲固然還有,可大勢潮流卻更傾向于這種革命時期所謂的保守主義,即區廣安所謂“古風去來”,淡定,壓抑時依然滋潤。
2009 年7 月19 日, 區廣安作品個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次展覽被認為是區廣安的美術作品被中國美術界廣泛認可的里程碑,其兩幅參展作品《飛瀑亂蒼崖》及《煙嶺云林》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人民大會堂也在近期收藏了區廣安的《江山勝攬》,廣東省博物館也珍藏有其《空山明似鏡》,故宮博物院、中國美協和中國書協聯合舉辦的故宮博物院建院85周年聯展上,區廣安作品受到參展邀請并被收藏。此外,廣州市政協也將區廣安的一幅《三君子圖》珍藏,其中以竹、菊、石代表氣節高貴的三種品質,受到官員們的肯定。
在文墨中游山玩水
最近,讓區廣安最來勁的事兒莫過于丹霞山申遺成功,他耗時兩個月,悄悄完成了15 米的長卷 《千里丹霞圖》。在丹霞山成功申遺后,區廣安曾數次前往丹霞山采風,他說自己身為一名畫家,為山川寫照是必然使命,他把情懷全部寄托在這片山上,每次去,簡單記錄些基本元素,不拍照,通過記憶和關鍵坐標,在心中巧安排,再研讀些諸如地貌形成的資料, 對如何用筆墨描繪當地特有石材(紅砂巖)了然于胸,區廣安為此翻看了大量史料,在感嘆大自然無限好風光的同時,更是為古人因這座山寫下的諸多精彩詩句而暗自叫好?!肚Ю锏は紙D》是區廣安國畫作品進入全新境界的標志,他用傳統的筆墨,把丹霞的地貌重現出來,舵石、巴寨、僧帽峰等景致由一條錦江貫連, 使用了朱砂, 使山石仿佛籠罩著紅霞。區廣安題詩曰:“碧湖環赤崖,歷歷見朱砂。半壁懸空寺,深扃隱者家。心隨禪意靜,谷繞暮云霞。坐久清虛地,人間悟鏡花。”這幅長卷重點展現丹霞的“丹、雄、秀、靜”,晚霞映照下的丹霞山,覆蓋在一片熱烈而沉穩的紅色中,山石被煙云和錦江水環繞串通。
區廣安認為,長卷是中國畫最有特色的散點透視形式,千里圖景融于畫家筆下,突破了西洋畫焦點透視的局限。如同攝像機,邊走邊攝,可觀、可行、可游、可居,畫畫時感覺到自己在游山玩水,展現出畫家精神家園的高尚與豐富。對于自己的創作,區廣安表示近些時日有點“頓悟”的感覺,對山水、人物、花鳥的描繪多了幾分儒釋道三教相通的感受,無數情懷都通過形形色色的理想家園形象躍然紙上,在宣紙上寄予個人胸襟、抱負、學問、追求與文化修養。
為區廣安寫文章取標題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中國當代美術理論研究叢書之《抱樸守一諸家解讀區廣安山水畫》一書中,各大名家已經將他寫得細致入微了,像邵大箴先生題文“在復歸傳統中尋求藝術革新”、孫克先生題文“斟酌古今 暢神筆墨”、徐恩存先生題文“心境當與筆墨齊”、王金山先生題文“傳山林消息 寫高士情懷”、廣東電視臺題片更到位:“古韻禪意寫丹青”。區廣安的畫室“墨池春深閣”為賴少其老先生所題,寓意淡雅隨性卻又不失心機。室內置有一處池塘,自喻“墨池”,錦鯉優雅著游蕩,主人喜好舞文弄墨的,當然,不會像古人那般將一潭水用來洗筆,和樓上陽臺邊緣處散落的幾粒米以此為吸引過路鳥兒棲息小啄一樣,是種對天人合一親近自然的向往;春,顧名思義是對氣候和環境的追求,廣州地處北回歸線上,氣候宜人,適合各類花卉植物生長,區廣安將陽臺裝扮成微型植物園,在房里待著悶了,一出門便是盎然春意;最有意味的是個“深”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尤以含蓄的人文情懷和寬廣的胸襟流傳至今,肚里學養深,手上功夫深,胸懷不僅寬廣,更求深邃,到頭來,印畫在宣紙上的墨汁便能展現主人的高深境界。
“傳統文人畫的意境,就是能夠將詩、書、畫相結合,在筆墨中融入詩情畫意。”區廣安解釋自己追求的古意并非復古,而是“蘊含著一種個人的閑情逸致,融會著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對古人的心領神會”。他追求恩師袁偉強、祖師盧子樞的坦蕩,及無欲無求。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