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尋路中國(3)
農民們把這些作物仔細地碼放在柏油馬路的一側,因為柏油馬路是最好的曬場和分揀場。
農民們把這些作物仔細地碼放在柏油馬路的一側,因為柏油馬路是最好的曬場和分揀場。
有一段時間,中國人甚至做過這樣的考慮: 把長城改造成一條公路。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注意到,汽車正在改變著美國的地理格局。一些在美國受過教育的城市設計者們,支持各個城市把原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墻拆掉,并把拆下來的材料用于修建適合于汽車行駛的環城公路。到1931年,先后有二十多個城市采用了這樣的策略,其中就有南方的廣州市,他們拆掉的建筑物具有八百年以上的歷史。不可避免的是,現代人把注意力投向了長城。1923年,上海的《申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長城筑路之廢物利用”,其作者雷勝(音譯)對政府剛提出的一項使類似建筑物現代化的議案表示支持。在雷勝看來,這種做法是“一次難得的良機”。他寫道:“長城起自山海關,終于玉門關,蜿蜒數千里,且為直線。改造成馬路后,它將連接北京、山西、陜西,以及甘肅各地,使經商更易……”這項議案喧鬧一時——1931年,頗具影響力的《學生雜志》都對它表示了支持。其中一篇文章寫道,有了取自長城的磚石,“所需資金甚少,可以達到填補交通設施之大不足,自東向西,由沿海至內地……”
沒有人對這項計劃采取過行動,無疑是因為長城穿越的地區太偏遠太貧瘠??墒?,七十年之后,這條線路引起了我這個駕駛員的好奇。自東向西,由沿海至內地——我一直向往著,在中國進行一次這樣的陸路之旅。在我的《中國汽車司機地圖冊》里,這個標志是一條條平行線,時不時地被細小的道路——通常是細如毛細血管的那一類——攔腰切斷。在有些地方,這樣的小路沿著廢墟延綿數公里。帶有垛口的標志仍舊喚起我兒時同樣的反應: 沿著這道城墻,穿越整個國家,多么神奇啊!順著這道城墻,我可以穿過中國的一個個小鎮,一路走到青藏高原的邊上。一旦有了這個想法,我就不會動搖,盡管朋友們警告我,不要單獨長距離地開車。不過,這其實也在考試題中出現過: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譯者:李雪順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347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對你進行善意的提醒,你應該:
A) 胸襟開闊地仔細聽取。
B) 毫不聽取。
C) 聽取,但不予理睬。
在北京,我租了一輛轎車,向著渤海邊上的山海關——長城的起點——一路駛去。以那里為起點,我開車向西穿越河北全境,感受了豐收的季節。時值中秋,地里的莊稼已經收割過半。只剩下玉米棒子兀立在地里,其他的農作物散放在公路上——一行行的花生、一堆堆的向日葵、一排排的紅辣椒。農民們把這些作物仔細地碼放在柏油馬路的一側,因為柏油馬路是最好的曬場和分揀場。對于殼類作物,則一捆捆地擺放在道路中間,確保路過的車輛從上面碾壓而過。這樣做是違法的——很難想象還有別的做法,既公然違背交通安全法規,又違背食品衛生法規。不過,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沒有人去計較這種行為,因為用別人的輪胎完成脫粒工作是最簡便的方法。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對于從食物上碾壓而過,我頗感為難。旅途的第一天,每駛近鋪曬著農作物的路段時,我就急踩剎車,搖下車窗問道:“我開過去沒有問題吧?”農民們有些急不可耐地大聲喊道:“開,開,開!”于是,我就開過去了,只聽見小米、高粱、小麥在我的車輪下噼啪爆開。第二天,我再也不問他們。第三天,我一看見谷物堆,就加速行駛。駛近鋪著農作物的路段時,我就踩下油門——噼啪!咔嚓!從后視鏡里,我看見人們拿著耙子掃帚,沖上公路。那就是我在秋收時節作出的貢獻——開著車子忙脫粒。(未完待續;上海譯文出版社授權刊載,不得轉載)
網絡編輯:la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