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妥協,再妥協,再再妥協
各國妥協達成的一致,最后變成了幾乎不具約束力的協議。于是,在這種國際無政府狀態下,二十國集團便陷入了幾乎無法一致行動的困境。
責任編輯:肖華 吳立波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的靈活性對二十國集團最后達成一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但是,各國妥協達成的一致,最后變成了幾乎不具約束力的協議。
于是,在這種國際無政府狀態下,二十國集團便陷入了幾乎無法一致行動的困境。
為了增強二十國集團的行動能力,本次巴黎會議邀請了IMF、歐佩克等眾多國際組織參加,圖為IMF總裁卡恩與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合影。 (CFP/圖)
可憐的妥協
這也是全球治理面臨的最大困境——從未實現過政治統一但卻逐步實現了經濟一體化的各經濟體,面對金融危機兩年多之后,世界經濟不平衡加劇,增長艱難回升、前景難測的局面,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即便對過程沒有任何了解,僅僅看2月19日二十國集團巴黎各國央行行長與財政會議公報最后的措辭,你就知道,這是一個多么激烈爭論且經妥協后而沒多大約束力文件:
“這些指導性準則不是目標,但將用于評估如下指標:(1)公共債務和財政赤字,私人儲蓄率和私人債務,以及(2)由貿易余額與投資收入凈流動和轉移組成的外部失衡,酌情考慮匯率、財政、貨幣和其他政策。”
這就是這次二十國集團會議最大的成果:就衡量全球各個經濟體經濟過度失衡的一攬子指標達成一致,但即便是這些不具約束力,并用“酌情考慮”限定的指標,也幾乎不能達成——在協議即將達成之前,三個不同國家的官員說談判已經破裂,或許兩個月過后大家都要在華盛頓重新開會。
會議最后一刻,中國人“識大體、顧大局”的傳統起了作用——&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