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柏林電影節到底有沒有那么政治?

法國《電影手冊》前任主編傅東認為,“評委每年都會有所更換,即便有個別評委從政治出發,而非藝術地評判作品,也不可能左右整個電影節?!?/blockquote>

責任編輯:袁蕾 李宏宇 李邑蘭 實習生 陳識

“冰冷的柏林電影節結束了,我期待有陽光、沙灘的戛納。”2011年2月19日晚,第61屆柏林電影節落下帷幕,一位以色列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他年過半百、頭發花白,參加過無數大大小小的電影節,“毫無疑問,對我來說,這是世界上最‘冷’的電影節。”

1954年的柏林電影節特別在東西柏林的交界處置放了許多海報,面向東面進行宣傳。當時,柏林墻還沒有建立,但冷戰氣氛已經愈演愈烈,連電影節也在劫難逃。

創辦于1951年的柏林電影節從1978年開始固定在每年2月舉行。柏林全年幾乎一半時間沒有陽光,尤其以2月最為寒冷。氣溫不過零下一二攝氏度,但歐陸寒風勁吹,在戶外呆上一會兒就會瑟瑟發抖。難為了各路明星,從麥當娜到文德斯,穿著少得可憐的衣服,在寒風中走過紅地毯,還得不時停下接受突如其來的媒體采訪。

與其他國際知名電影節相比,柏林電影節的關鍵詞是政治。南方周末記者近十年來曾多次就這一主題深入柏林進行報道。而電影節高層從不避諱它誕生初期的冷戰色彩,烏爾里希·格雷戈爾從1960年代開始就在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工作,當時的德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個陣營。“電影節確實是冷戰的產物,當初創辦的目的非常明確,口號干脆就是‘自由世界的櫥窗’。”

“對立陣營”的電影,哪些能來柏林?

1970年,在格雷戈爾主導下,電影節在競賽單元外開辟了另一個展示各國新電影的陣地,也就是后來影響日深的論壇單元。格雷戈爾開始與東德、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電影人接觸,私下了解誰拍了什么作品,然后與這些國家的政府主管機構接觸,力爭突破意識形態的壁壘,讓這些電影人能帶著自己的作品到柏林與觀眾交流。

柏林電影節看中“對方陣營&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