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末“預備立憲”運動的反思

仔細研究“預備立憲”史發現,這是在錯誤的時機、無視國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激進的一場政治體制改革。何以故?

責任編輯:劉小磊

“預備立憲”是清廷主導的一場政治體制改革運動,是中國憲政史上一個經典案例。這場改革從籌備到實施,舉步維艱,爭議不斷,蹣跚六年,功虧一簣,終因武昌起義而夭折,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博弈與妥協——晚清預備立憲評論》,周葉中、江國華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庚子事變后,迫于國內外的政治壓力,慈禧實行“新政”,在政治、經濟、教育、軍事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實行“新政”,本為自救,但實施過程卻引發了社會諸方面的變革,催生了體制內主張立憲的官僚們的政治訴求,國內外的維新黨人也群起響應,大張旗鼓地鼓吹君主立憲。尤其是日俄戰爭后,輿論一致認為日本戰勝俄國是立憲戰勝了專制,這給立憲派以極大的鼓舞,上至公卿百官,日月諫議,下至士紳學子,朝夕鼓噪,莫不慨言憲政,朝野喧囂,群情鼎沸,立憲之勢,不可逆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底,清廷派載澤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歷時半年,回國后向朝廷提交了考察憲政報告。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清廷召開廷臣會議,參加者有醇親王載灃、軍機大臣、政務大臣、大學士,還有北洋大臣袁世凱,討論立憲問題,與會者分為速行、緩行和反對三派,經過激烈的論辯,速行派和緩行派戰勝了反對派,他們互相讓步,達成了共識,一致認為仿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度為必行之事,但國情不同,任重道遠,“不能不多留時日,為預備之地”。

七月十三日,朝廷頒發《宣示預備立憲先行厘訂官制諭》,宣示中外:&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