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間飛鳥:里昂機場火車站
里昂機場火車站的“飛鳥”造型重復了當年沙里寧在設計紐約肯尼迪機場TWA航站樓時的創意,不過這個火車站并不是僅僅是一只“鳥”,從側面看就會發現一個完整的人的眼角延伸至眉毛的曲線。
1984年,為了迎接數年后到來的第25屆奧運會,巴塞羅那政府興建了一批基礎設施,其中,就有一位年輕人設計的Bach de Roda公路橋。也正是由這座橋開始,世界漸漸記住了這位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的西班牙建筑師。
就和當年的柯布西耶一樣,同時身兼建筑師、結構工程師、雕塑家幾種不同身份的卡拉特拉瓦是當代極少數可以被稱為“通才”的建筑師之一。他出生在西班牙瓦倫西亞附近的Benimamet,在瓦倫西亞修完建筑與城市設計專業以后,于1979年獲得了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的結構工程博士學位,隨后留校任教,同時開始參加建筑設計競賽,正式開始了建筑生涯。
卡拉特拉瓦善于將幾何、雕塑、工程結構、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自己的結構美學。他的靈感大多來源于自然界的林木鳥蟲,以及人體的各種曲線,將其捕捉變形,再抽象為雕塑和結構化的建筑。他的建筑就好像地表上生成的有機生命體,卓然而立卻又與周圍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得益于他在結構工程專業上的特長,他的建筑內部則充滿了精準、力度和理性,結構暴露、坦裸、不外包。這樣的結構因而有了靈魂,成了“活”的結構,正如他自己所說:“結構原本就是建筑”。因此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于外是一座有機抽象的雕塑,于內則是充滿結構美學的精神空間。
早期的卡拉特拉瓦作品多為橋梁,直到1994年他在法國里昂機場設計的火車站完工,他在建筑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第一次得以全面展現。
里昂機場火車站的“飛鳥”造型重復了當年沙里寧在設計紐約肯尼迪機場TWA航站樓時的創意,不過這個火車站并不是僅僅是一只“鳥”,從側面看就會發現一個完整的人的眼角延伸至眉毛的曲線。有趣的是,卡拉特拉瓦再三強調:“我從沒試圖把它做成一只鳥,靈感只是來源于平時做的雕塑?!?BR> 火車站由中間鋼結構車站大廳和自大廳下方橫穿的混凝土結構站臺組成,并在大廳尾部用一條180米長的走廊與里昂機場相連,平均每小時有兩班高速列車(TGV)從這里開往法國各大城市。共計三階段的建造過程共耗資6億法郎,建成后的車站大廳高40米,長120米,兩側的站臺總長450米,寬56米。
(門前)門前的行人座椅也是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如同一面迎風而展的帆,與遠處的“飛鳥”遙相對映??吹竭@一幕藍天飛鳥,一葉孤帆,不禁想起卡拉特拉瓦自己曾經說過,他的建筑來自于海洋。
(大廳入口) 在車站大廳的入口前,V形混凝土拱座連接著4條鋼拱的底端,它們凌空而起,迎接著到來的旅客。中間的一對長120米,最高處離地面40米的鋼拱沿著客運站屋頂線構成屋脊。兩邊的兩條鋼拱橫跨120米,將高聳的客運站玻璃大廳盡攬懷中。這個多層服務區也是站長、站內警察的辦公區和法國鐵路局及里昂工商業辦公廳的辦公區。
(大廳的平臺) 曾經有人將這兩個平臺形容為“空洞的甲板”和“舌頭”,其實卡拉特拉瓦的創意來自人的小臂托起手掌的曲線。平臺的尾端是連接車站大廳與機場大廳的走廊。
(大廳)大廳的兩側各有一扇拱形玻璃門通向站臺?,F澆混凝土基座之上是支撐起整個大廳的鋼結構支架。
(大廳穹頂)從連接機場與火車站的走廊走出,穹頂會漸漸展現在眼前,任何人第一眼看到這個穹頂的時候,大概都會忍不住感嘆一聲,因為這個宛如教堂建筑的穹頂,使大廳看起來更像一個光影交錯的冥想空間。
(站臺外部)站臺承重柱的靈感來自人平舉雙臂時的“大”字形曲線。
(站臺)網殼結構的站臺在減輕自重的同時,也在陽光下形成了這般迷離的幾何光影效果,科技與藝術在這里實現了完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