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中國(20110224)
我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應該通過分享知識和見解來提升自己的思考力。當別人給出回答時,應該抱著一種歡迎的態度,而不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的見解毫無價值,因為這不會對改善溝通力有任何幫助
責任編輯:史哲 實習生 蒲思伊
談談中國年輕人的思考力和溝通力
◆英國《超現代》,2011年2月10日,芬尼克·史密斯
今天的許多中國年輕人習慣于居高臨下地認為外國人對自己本國文化一無所知。以我在中國生活了三年的經驗,我的中國同事、朋友總是對我在中國或中國文化方面的見解不以為然。
在英國,認為別人無知是一種粗魯的行為,人們習慣于共同討論問題,讓對方發表見解。我認為中國的年輕人應該通過分享知識和見解來提升自己的思考力。當別人給出回答時,應該抱著一種歡迎的態度,而不是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的見解毫無價值,因為這不會對改善溝通力有任何幫助。
中國年輕人對世界的認識大多來自學校教育。他們心中的國際主義與過去官方宣傳的內容高度一致,而這種國際主義容易讓思維模式化。要知道,讀過《簡愛》、吃過肯德基并不意味著就了解了歐洲和美國的文化。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為中國年輕人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推波助瀾,導致許多年輕人認為他們的觀點都是正確的,并對此毫無察覺,不愿建設性地去分析周圍環境,深入了解不同情境中的所見所聞并修正觀點。
知識和觀念必須不斷地積累和拓展,通過各種方式思考消化。背誦那些陳詞濫調只會導致自我膨脹和思維狹隘。我并不希望中國人完全同意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我只希望在我提問或者表示有興趣的時候給出他們的意見,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