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你愿意讀讀史鐵生的作品嗎?
史鐵生死了,他的作品留下來了。我們真的會去讀讀他的作品嗎?史鐵生死了,我發現有許多還活著的作家竟然忙碌起來。他們開了會,發了言,說了話,不知道有人是不是流了淚??傊?,因為史鐵生的死,大家開始出現在活人的舞臺上讓我們去看他活著的臉。我完全無法分辨誰的臉是真實的,誰的臉是假的,反正屬于每個人的點擊率都會增加一些。
史鐵生死了。人死了就不會復活。于是大家都開始記念他。有的編輯連續給我打了幾個電話,發了若干短信,讓我說幾句,其實死者本人早就說過:“你要是悲哀于這世界上終有一天沒有了你,你要是恐懼于無限的寂滅,你不妨想一想,這世界上曾經也沒有你,你曾經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
史鐵生死了,我能說什么呢?其實,對于一個死去作家最好的追思,或者記念應該是去讀他的作品。我是有愧的,這么多年來,只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讀過他的《我遙遠的清平灣》。時光久遠,他寫了些什么,都早已經忘記。當別人讓我為他的死說幾句話時,我心里想:我真的讀過他的作品嗎?
這些年的確沒有。無論是據說被收進中學課本的《我與地壇》,還是與疾病抗爭的《病隙碎筆》我都沒有讀過。反過來說,我也不知道史鐵生是不是讀過我的作品,無論是《英格力士》還是《福布斯咒語》,我們沒有讀對方的作品,是因為這些作品不好嗎?不值得讀嗎?
我想,作家一般都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好的,只是對于別人的作品就難說了。
史鐵生死了,我發現有許多還活著的作家竟然忙碌起來。他們開了會,發了言,說了話,不知道有人是不是流了淚??傊?,因為史鐵生的死,大家開始出現在活人的舞臺上讓我們去看他活著的臉。我完全無法分辨誰的臉是真實的,誰的臉是假的,反正屬于每個人的點擊率都會增加一些。
史鐵生死了,他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能夠賣得更多些?如果說,在今天一個可憐而又卑微的作家因為自己的死,而讓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讀者,那這個死還真應該算是“好死”??上?,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王小波那樣的運氣。
這些年死的作家多了,從巴金到海子,從汪曾祺到林斤瀾,今天又有了史鐵生,他們的作品真的能夠因為死亡而賣得更多嗎?
一個作家因為死亡而喚起同時代的人去讀讀他的書,我寧愿這是溫情,而不是殘酷。所以,我在微博里還是內心矛盾地寫了下邊的話:遙遠的史鐵生。 他比我們高一輩,當年看過他的《我遙遠的清平灣》。1988年,在魯院見過他坐輪椅的樣子,以后聽我的同學徐星說史鐵生很頑強地與自己的疾病抗爭。今天聽說他死了,真的死了嗎?突然有些惶惶,這么多年來竟然從沒有與他交談過。一個作家的死很輕很輕,但是他的作品有時又會很重很重。
現在重讀這段話,竟然產生羞愧。我其實是一個與史鐵生無關的人,對他談不上有任何感情。一個沒有感情的人,為什么要寫那些話呢?
你寫這段話的目的是什么呢?你跟史鐵生有關系嗎?你一不讀他的作品,二與他不認識,三你即使與他認識,也因為厭惡殘疾人而很難與他見面,四你甚至早都忘了他是不是還真的活著,又怎么會為他的死而感覺到驚訝呢?當年魯迅在劉和珍死了一年之后,受到了學生們的提醒,說是先生應該寫點什么了吧。今天通訊發達,編輯們說應該為史鐵生先生說些什么吧。
前幾天回到烏魯木齊,在臨走前的早晨匆匆忙忙去了燕兒窩,那兒埋著我的父親。那兒有大片的墳墓,童年時與父親在一起相互憐憫相互攻擊的人現在大都與他在那兒共存了。我走在白雪墓園中,卻又一次找不著父親的那塊碑。我每次都是這樣,總是找不著父親最后的棲息地,我就是這樣的兒子。我發現有許多如同我一樣的兒子,他們也找不著父親的墳墓。我們在那兒轉圈,彼此會望著對方笑一下。連父親死了十年了,都無法完成一篇關于他的文章。今天卻要為史鐵生寫幾句好聽的話,那文字多么不真實,多么不由衷。又拿史鐵生當舞臺了,而且真的不是一個什么好舞臺。
史鐵生死了,他的作品留下來了。我們真的會去讀讀他的作品嗎?
剛才看留言,有人問我:史鐵生是誰?張鐵生是誰?我回答說:史鐵生是作家,張鐵生是革命者。我說的是真話嗎?說的客觀嗎?
其實,所有的真假客觀不客觀的話對于史鐵生都沒有用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張鐵生呢?他還活著嗎?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