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熊膽”,何時出頭天一場受挫近30年的鮮為人知的科研實驗
“人工熊膽”,一個持續了30年的科研課題,至今懸而未決。一名環保人士感慨,“人工熊膽”如能成功,就能真正對養熊業起到“摧毀性作用”,上萬頭黑熊的命運也才能扭轉。
責任編輯:朱紅軍 助理編輯 袁端端
“人工熊膽”,一個持續了30年的科研課題,至今懸而未決。一名環保人士感慨,“人工熊膽”如能成功,就能真正對養熊業起到“摧毀性作用”,上萬頭黑熊的命運也才能扭轉。
73歲的王永金每天踱步到辦公室,喝茶、看報紙。同來的同事越來越少,去年,79歲的楊澤民去世了,另一個老頭張志林患上腦血栓,臥病在床。
辦公室人氣漸息,已面臨搬遷。只有周杰和姜琦還常來,他們原是沈陽藥科大學的黨委書記和副校長。
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人工熊膽課題組成員。他們一輩子試圖用人工合成中藥的方式,替代活熊取膽的藥品。
王永金拿出最初的實驗樣本 (南方周末記者 何海寧/圖)
這是一個持續了30年的科研課題,至今懸而未決。當年有一名大學生剛畢業就參與課題組,現在已退休4年,仍未等到藥品審批通過,他搖搖頭,“很憋屈”。
如果不是眼前這場全社會對活熊取膽行業的質疑浪潮,沒有人會知曉他們。一名環保人士感慨,“人工熊膽”如能成功,就能真正對養熊業起到“摧毀性作用”,上萬頭黑熊的命運也才能扭轉。
楊澤民
埋下矛盾的批件
“目前引流熊膽產量已暫滿足藥材所需,也請開發時綜合考慮。”
周杰
2月27日上午,王永金翻開4層塑料袋,掏出一個綢緞小盒,歲月已磨損了綢緞面的光澤。里面躺著幾支小試管,裝著二十多年前的實驗樣品。借著光線,老人說:“看,琥珀色的,跟真的熊膽一模一樣。”
30年前,1980年代初,當時沈陽藥科大學還叫沈陽藥學院。學校的動物藥室主任有一次參加了全國中藥材會議,帶回一個消息:國家要求研制貴重中藥材的代用品,包括牛黃、虎骨、麝香和熊膽等。
那是計劃經濟和集體利益至上的年代,在一次黨支部學習會議上,時任遼寧省醫藥研究所合成室主任的楊澤民對時任沈陽藥學院測試中心主任的王永金說:“現在國家熊膽短缺,我們是黨員,要響應國家號召。”兩人一合計,開始籌備“人工熊膽”研究。“當時藥學院對膽酸類、動物藥研究有基礎,而且,大型設備的分析力量在全國都屬于前列。”王永金回憶說。
1983年8月,“人工熊膽”科研項目正式立題,楊澤民任組長,王永金是副組長,項目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huangyq